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22|回复: 0

[转帖]篆、隶、楷的美感风范

[复制链接]
狐狸 发表于 2002-12-18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中科  


汉字有着至少6000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字史”中,无论字体和书体,为了
实用和美化,都经历了缓慢而持续的演变和进化,正所谓“皆以渐变,而非顿成”。
在这演变和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便是篆、隶、楷三种书体的渐次形成。

我们了解这三种书体的风格特点和进化意义,对我们的书法学习是很有裨益的。篆书
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等几种字体,它们渐次演变而又相互交错地
变化,其间经历了颇为漫长的历程,最后由秦相李斯倡议,由秦始皇“书同文”而相
对地统一在全国使用小篆(秦篆)。

小篆笔法大体是简单瘦硬、锋棱峭利。结构则方正匀称。其笔画是圆转的,笔画基本
是直线和弧线,它们的结构方正而“裹束”在一起。小篆作为汉字的第一种“规范体”,
但很快被隶书这种规范体取代了它的“典范”地位。汉隶经历为时不长的进化便风行
全国。现代书家潘伯鹰在《中国书法简论》中说:“就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看,隶
书是一大变化阶段。甚至说今日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全是隶书的时代也不为过。

草书和楷书为千百年来流行的书体,它们在形体上,由隶书衍进,是无待多言的事实,
尤其在技法上,更是隶书的各种变化。”纵观汉字的发展史,可知繁化和简化作为
两种对立的趋势一直同时存在着。由于社会实践的深入,思维的复杂以及概念的丰富,
汉字出现了繁化(文字,笔画的形体增加),由于人事交往的日趋频繁和思想交流
的需要,为了便利和迅速,汉字出现了简化(删繁就简,统一笔画和结构)。隶书便
是这繁化和简化交互作用下出现的产物———这繁化和简化过程中当然也包含着美化。

隶书的真正完成和确定为标准字体,是在汉代。与篆书相比,在字体结构上,隶书主
要是把回文曲折的弧线变为直线,因而字体的结构部件即偏旁部首也大大简化了。方
块汉字从此失去了象形的意味,隶书的字体结构,从汉代一直到今天,已成为汉字的
基本定型式,后来的楷书只是点画形态有所不同,更为丰富多彩而已,至于字体和结
构部件,则是几乎完全一样的,所以今人多不识篆书,而辨认隶书则毫不困难。

显而易见,隶书在汉字发展史上,是由“古体”转变为“今体”而定型的转折点,其
作用和地位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在书法艺术的笔法上,隶书的作用和意义更见重要。
篆书的笔画有一共同之处,就是粗细均匀,两端圆融,除了甲骨文较多地暴露了刀刻
的迹象外,作为篆书主体的周金铭文和泰山刻石,都是转角婉通,连接自然浑成而不
露痕迹,表现了一种圆润浑融的状态,故有“玉箸”(筷)之称。

以笔法论之,都是“圆笔”的。这种笔法所造成的风貌,骨力内含,沉稳扎实而有立
体感,奠定了中国书法最基本的美学基础。后世书家流派纷呈,笔法更加丰富了,而
中锋用笔,始终是大家努力学习和力求达到的根本笔法。但是,笔笔中锋,翼翼小心,
循规蹈矩,圆转往来,总不便于疾速的要求,而且也不免单调。隶书在字体结构改革
的同时,也势必在笔法上创新和突破,开始兼用方圆两种笔法,补救了篆书笔法的不
足,在风格上更显得变化多姿,为书法艺术开创了新局面。诚然,隶书在笔法上的创
新,最值得注意的,一是波折,一是出锋。

最为集中表现这两种新笔法的,是隶书的捺画和作为全字重心承托者的某一横画,在
这两种笔画的末尾处,折笔而行,改变方向,由原来的朝右下方变为朝右上方挑出,
表现出流动和峻拔的意态来。而这一笔也就成了最富于隶书特色的笔画(所谓“隶不
双挑”之挑者)。后世楷书(包括魏碑的真书)和行书中千变万化的种种出锋转折,
其法则盖滥觞于此。隶书在笔法上,如前所说,出现了折笔和出锋两大新法,解放了
笔锋,运笔则加强了轻重疾徐,点画开始有了粗细变化,错落有致,显得空前地丰富
多彩。

在笔势上,则又很明显地出现了左掠右波的趋向。笔势和结体是互相影响的。左右开
张的笔势促成了字形趋于扁平,而扁平的字形也要求笔势向左右两边伸展。这样,原
来那偏于狭长的篆书体势,也就被隶书的扁平代替了。所以,汉隶的结体特征,就表
现在横向上的舒展和纵向上的紧凑。因此,隶书是承篆书,下启楷书的规范书体。


楷书(真书)是规范化的第三种字体,也是继隶书后的书体规范化的最后完善,同隶
书相比,楷书结体更为严谨、工整、规范。笔法也更加丰富。它的点画醒目,棱角分
明,点、横、竖、撇、捺等笔画都有了严格的起笔和收笔规则。虽然楷书流派纷呈,
但它们都有大体一致的风貌。也就是说,它最大限度地对以往的笔法、结构作了严格
规范的简化,并不意味着笔法的容易和单调,正像乐谱的十二简化音符并不意味着音
乐内容的简单一样,最单纯的简化可以“化”出无限丰富的内容来———因为简化是
内容、规则、手段的概括和规范。

楷书简化的最基本的表现是它的提按原则。不管书家的风格和个性怎样不同,他们的
楷书用笔的始、终都遵守提按的原则。实际上,提按原则的用笔便是夸张、强调笔画
的端部及折点。由此而带来楷书方折分明、严谨有力的结构特点。夸张、强调端部及
折点,既能使点画更加清晰、醒目(如一横,可以说两端是“重点”,正像一幅画一
样,如果平均用力,没有“重点”,也就无所谓清晰、醒目可言),亦能弥补笔画平
直所带来的审美损失,因为美要求从变化中求秩序。过于平直,即无“变化”可言。

隶书的“波”到“直”———那里带着严格法度、富于力度精神和审美韵味的“直”。
在“按———提———按”这简单过程中,既带来了棱角分明的点画,也包含了规范
化的、严格的“自然节奏”。从扁长的舒展一张到更为“方”形的左撇右撩,作为形
体的“单位”,更加规范化;作为行笔过程,更加严格而有序化。

撇撩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本身已包含了开合起止,呼应连接的完整过程。唐代是
楷书的成熟期,高峰期邱振中在《论楷书对笔法衍变的若干影响》中指出:“……王
羲之是绞转的总结者,颜真卿是提按的总结者。他们是一个时代的总汇,又是另一个
时代的源头。后来的人们既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缅怀过去的光荣,亦可从中寻求关于
未来的丰富启文。后代不论任何笔法、任何风格,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总绕不过他们。
其他时代的人们,即使再富才具,也无法获得这样的意义。

历史的驿车已经驶过了笔法发展的这段特殊途程。”正像“唐诗、宋词、元曲”一样,
某种艺术样式也有其成熟期和高峰期。书法发展也无法以正比要求“一代胜过一代”。
唐代楷书也是这样的“范本”。我们学习书法,正是终生需要学习这“范本”。书法
艺术不会停步不前,它必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也只是风格、流派的丰富和发展——
—而且都得从唐代楷书那里寻求启示。

[em27][em27][em27][em27][em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4-6-15 10:02 , Processed in 0.7956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