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0|回复: 0

◎ 诗歌在哪里? [推荐]

[复制链接]
coolcoco 发表于 2003-1-21 20: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诗歌在哪里? (chenzhongyi)







  跨世纪诗歌,真不敢指望哪一天,“时间神话”会突发慈悲普降甘霖,施以她昔日的荣耀。几分孤傲几分拮据,再加几分尴尬,是她眼下比较客观实在的写照。当思想启蒙的排浪,迅变为物欲大潮,20多年前那种“登高一呼”“发聩震聋”的狂欢庆典便一去不返了。特殊时期诗歌作为的时代晴雨表、审判者、吹鼓手,曾应和着社会变革人心所向,但在超载的历史使命过后,终究要归乎平静。

 



  一旦竞争、务实、效率、交换——成为社会普遍准则,谁还有心浸淫于远离实用的高雅境地?诗歌,灰溜溜地被放逐到社会边缘。本来嘛,就该在边缘上安分守己,可是诗歌,自恃深厚的历史因缘、高贵血统(不是说一部文学史有半部属于诗歌吗);和渊远的教化功能,极想挽回过往辉煌,无奈经济的杠杆早高高翘起,任复兴的诗笛一路嚷嚷,也丝毫扭转不了商品消费的扳道。由商品和文化复制操纵的消费社会,注定诗歌不是滑向世俗的官能就是逃向诗人内心。

 

当然诗歌,是不会消亡的。它只不过更换着面谱,以另外的角色发挥它的“潜能”。



  从哪一个夜晚开始,诗歌幸福地和歌词、流行歌曲、卡拉0K、MTV、触目皆是的广告联手“交欢”。君不见到处是这样的莺歌燕舞:“祝你生日快乐”“好人一路平安”“友谊天长地久”“潇洒走一回”“爱你没商量”。“月落乌啼”启用了唐诗流韵、“涛声依旧”截取宋词味道。诗歌的倩影流通在通俗文化里,雅俗共赏,皆大欢喜。



诗歌穿行于食文化之间,在蓝色火焰、料理、玫瑰花餐纸上,配合着牙床运动、食管吞咽,进行诸如“半月沉江”“红肥绿瘦”“在水一方”的美声命名。



  诗歌,甚至堂皇地打进保健用品——猛男、女宝,舒洁卫生巾,极尽诗意,(诗意得有些令人生疑)以此引领新一轮人生享用。不管是诗歌凭势广告捷足,还是广告利用诗歌棗分行、押韵、对称、修辞,设置精致的陷阱,诗歌在广告文化里,委实找到自己前所未有的位置,把它另一方面的蛊惑,发挥得淋漓尽致。



  物质与“精神”的餐盘,诚然撒满诗歌调味品。你可以批评它寡淡、肤浅,却不能忽视它在千百万少男少女梦中长驻;你可以斥责它一次性消费,却不能不看到休闲中的巨大安抚;你嘲笑它低俗,却不能不承认在水门汀的语境中,那一点软性诗意。事实上,它已构成几亿人生活的一部分。



  诗歌传统的教化功能,业已转化为自娱他娱的快乐载体。是时代和大众本身,为诗歌在当下消费中,制造如此肥厚的脂肪。那是官能意义上快乐的护发素。许多诗歌从“苦药”变成了“可乐”,人们可以随时豪饮。大众由衷的拥戴中,没有意识到,诗歌在功能上已完成一次轰轰烈烈的“改造”。在这个意义上,渗透于各式各样速配快餐文化的诗歌,你能说它活得窝囊吗?



  再看看那些橱窗、时装表演、营销传单、海报、迪斯科、CD盘、购物指南、各等封面、版式、扉页……一旦溶入诗歌的通俗形式,或动用诗歌某些元素(如意境意象跨行),所产生的效应,肯定比那些非诗的说明书更打动人吸引人。在如此“通俗美声”面前,你怎么忍心说诗歌堕落呢?



  起码,这种“合媒”,教大众生命大大开放了它的原始活力:肺活量,配合脸部笑肌、愉悦心情、即兴发挥、时尚谈资、自由自在。积郁于人们身上的污气怨气闷气“尾气”,连同窝囊气,一股脑发泄出来。不良能量得到释放转移,大大缓解身心失衡。在这个意义上,通俗诗歌和流行文化联手,至少拯救了人的躯体!



  平心而论,是流行文化“有心”利用诗歌的古老声誉和手段,给无辜诗歌涂上“投机”色彩。有时打扮得妖冶一些,令人恶心,有时轻描淡写,倒也清丽可人。流行文化奉行的是快乐原则、感官满足原则,自然远远躲避精神重负。然而,诗歌一旦溶进这般庸常的大众生活,艺术便很快失去自身界限而被生活瓦解。这,肯定要与高雅文化、精英诗歌棗以精神深刻和个性突出为追求圭皋的立场发生严重背离的。







所以,骨子里的诗歌——我指的是专业诗歌,必须拥有另一种面谱。



  那一个依然摸得着的诗坛,据说每年约有50万诗写者,以惊人的全唐诗总量(5万首)批发着虽然没有多少人看——的报刊“花边”;那个泱泱13亿人口中的“一小撮”,每年也都不惜血本、自掏腰包、把数百部手稿变成分行铅字,再把铅字——发散出去或码在床下——自圆其梦;那个所谓草莽民间,即便由先前2000多个“山寨”云散了十分之九,现在全国依然还有几百个诗歌沙龙、诗歌圈地,诗歌社团,点燃诗着歌的“科索沃”,摆弄诗歌的“车臣”或“欧盟”, 乃至诗歌的“百慕大”,其热情不亚于初恋时的丢魂落魄。每年依然有几十本各种名目的年度诗选、江湖诗选、备忘录什么的,包括论战、“内讧”、叫阵,鼓捣着并未消失的诗歌人气。正是他们,对诗歌前仆后继的痴迷,保证了诗歌的生生不息,并使所谓的“低迷论”“危机论”每隔几年不攻自破。





  但不可否认,当下诗性,确实患上了全球性退行性肌萎症,它与现代化技术、工具理性、都市化进程密不可分。目前大多数人正其乐融融地享用迟到的物质成果,哪有余暇正视其负面?而其日益显露的负面棗至少,我以为高密度物质化,腐蚀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关联。因为诗性无法栖息于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噪音和数码化指令。城市大规模兴起,必然以削减自然田园的审美情趣为代价。虽然人类文明的进程,最终必以城市为归宿。但城市和技术的兴起,一开始就深深埋下不可摆脱的“两难”陷阱。按照杜夫海纳的理论,诗歌永远是人对自然的第一声回应。在这个意义上,技术与城市成了诗歌又一隐匿杀手。



  人们对诗歌的眷恋终于变成白日梦的“怀乡”。日益削弱乡村与自然的城市技术,则不断窒息诗歌。各种异化,使愈演愈盛的散文化语境,配合物欲之流,共同酿造现代文明新的焦虑和创痛,从而加剧都市文明症候和“单面人”进程。



  诗歌在无奈中大部分走向逃离和“还俗”,只剩少部分留守。诗歌顺应大众文化合法化进程,固然促进俗文化成熟,但,也不能因此降低自身严肃的精神超越性棗超脱世俗平面,拓展与楔入人的意识深处棗即在生存/生命的激荡中,磨亮精神燧石、包括良知、灵魂、人格,情愫等等。





  这不?从震耳欲聋的超高分贝、酒肆、茶艺、霓虹灯包围圈中突围出来,该不该静伏于灯下,用明矾洗淀一段心事、沉吟一片心境?整天佩带面具、角色,周旋于交际、谈判、算计的间隙里,该不该缓过神来,轻轻撩开被尘世遮蔽的“彼在”与真我?在排烟机、煤气灶、浴池的日常清洗中,是不是也要像清扫日常灰尘一样,清扫常年厚积的琐屑,重新找回青春、血气,且越过俗常体验,来一番形而上漫游?在无穷尽的按纽、数码、电路、键盘点击中,对过度虚拟保持必要警戒,维护和葆有某种内在的审美情趣?





  城市挤压、技术专制、人性扭曲异化、流行时尚,必然迫使诗歌在其尖端地带,为保持自身的高贵严肃,执行另一种专业性写作和专业性阅读。这就是精英的、圈子的诗歌。它常常以极端的形态出现,带着不合时宜的面谱。





  冠以先锋命名的“小众”诗歌,冷眼城市那些口红写作,对连篇累牍的广告体不屑一顾。反过来,它也遭遇冰冷都市和狂欢大众的漠视。他苦笑着,死不改悔继续以“阳春白雪”自居,一厢情愿地与庞大“风车”作战:对抗都市技术理性,对抗文明中非人性的负面,对抗契约对心灵的沙化,对抗欲望带给良知的愚弄……。





  这样的诗歌,固然算不上精神王国唯一的帝王,但天生的精神性、超越性,使之怀有对物欲高度警戒和某些“免疫”,它触摸人心柔软部位,星星点点于灵魂深处,抒发生命的自由自在,敞开生活的明与暗,切入生存敏感地带,引发生机勃勃的细节,率真心性和语言历险,保持检索式的自明自持,不失为“空心”时代,一种自我慰安、自我救赎方式,也是对现代文明症候的一种针砭。在精神普遍放逐、荒芜的境遇,它坚守艺术独立、尊严、高贵的品质,在语言迷宫寻找自由解脱。也因此,它成了时尚、一次性消费、文化复制、官能刺激的小小天敌。





  这群精神“手淫”的痴迷者,浑身长满反叛骨刺,到处延伸实验触须,牛角般地挖掘诗歌版图,企盼发现诗歌的“脑白金”“脑黄金”、捕捞诗歌的“深海鱼油”、乃至提取诗歌的“卵磷脂”。他们四处碰壁却义无反顾,神经兮兮,天马行空。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无以复加的文本实验,几近走火入魔。他们冒着“非诗”罪名,领教“另类”酸楚,在变本加厉的诗歌腹地独行,吞食着与读者隔膜的苦果。公众很难理解此类诗歌行为,纷纷指责那是诗的象牙塔或诗的臭水沟。两极分化的鸿沟越来越大。此类“独行侠”的前卫姿态和大众们“趋之若鹜” 的卡拉欢唱,行成了当下两级诗文化,不可调和的反差。



  此外,先锋诗歌阵营还闯出一匹黑马——近期崛起的网络诗歌。据说全国各种诗歌网站\\诗歌讨论区\\诗人个人网页数以千计。它对先锋诗写与发表,构成了新一轮冲击:自娱自乐的“休闲”,无遮无拦的“本真”,肆无忌惮的标新。即兴、贴身、肉身、“耍嘴”、口水、“贴子”话语、卡通色彩、蹦迪节奏,乃至声光技术,形成自出一格的特色。相信不远的将来,屏幕上的分行动感,会更显山露水摊开与纸介诗歌“分庄”的格局。搭乘无所不在的网络快车,势必为这诗情消隐的岁月,注入强大的兴奋剂。(另文)







诗歌,不可忽略的还有另一被忽略的面谱是“还魂”。 



世纪初被白话宣判为“死刑”的旧体格律死灰复燃,

90年代伴随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全国旧体诗词写作热恒温不减(据说参与者近百万)。大量散布于条幅、信札,穿梭于书斋、酬唱应答。可以多次嘴嚼的“豆腐干”,已经成为休闲时光的上等点心。即便多数是唐宋仿本,明清遗韵,由于有规可寻,仍不失一种情感交流,对于离退休生活,实为不大不小的补偿。没有想到,经历了辉煌式微后的旧体诗词,凭借久经考验的整饰形式,大大焕发了余热——以楚汉分明界限,同上述两大种诗歌形态,构成了既平行又隐含对峙的“割据”。虽匮乏原生原创精神,但因了古典人文情怀的“回光返照”,多少给城市——社区文化带来一片暖色。它的“复兴”,是否提醒人们考虑:诗歌的某种本性,需要找到某些稳定格式;诗歌的变革,难道能完全逸出本土历史,长期积淀下来的鉴赏习性吗?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大量中间状态,即介乎前卫诗与传统新诗之间那一部分(包括对少量新格律诗的探索)。它服膺传统经典,也适当吸收若干前卫元素,在相对规范的轨道滑行。这是目前在公开诗歌刊物上的主流面孔。





  那种动不动就裁决“诗歌消亡”,或者高歌“诗歌大繁荣”的结论、动不动就鼓吹“先锋取代一切”的说法,其实都遮蔽了诗歌原来就存在“满汉全席”的客观事实,上述四五种面谱应该是比较全面传达了当下诗歌的格局。





  遍及屏幕、快餐式的“歌诗体”,满足了众多感官需求;温习旧功课的“亚古体”,多符合国人固有的心理定势;传统的“中间状态”则比较适应普遍欣赏习惯;而先锋诗的峻急态姿,则传达出艺术变革的强烈冲动。





  从文化大众角度上看,我们认同消费时代诗歌的“可口可乐”、诗歌的“雪碧”,和诗歌矿泉水,毕竟它符合“一次性”需求,这是无法阻挡的商品文化速配潮流;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拒绝旧体诗词,自久远的历史深处延伸到当下,作为一种新泡的老茶,特别适合老年怀旧与缓慢蠕动的胃口;而从专业的本体论角度着眼,我们同样有理由期待,远远走在公众知解力面前棗超乎时尚文化、流行文化的精英诗歌棗那一队队试图穿过针眼的骆驼。





  诗歌,究竟在哪里?(诗歌永不泯绝,犹如美永不消逝。任何时候,她都以种种形式显示这一生生不息的源泉)。诗歌,就这么走向大众?诗歌,如何走向大众?(她既弥漫于生活的表层周遭,又深藏于灵魂深处,这就看我们如何利用她挖掘她)。诗意的审美,如何渗透于生存/生活的深处,作为恒久的“背景”?(生活需要诗,生活不能没有诗。作为文明人,诗意的栖息,至少应成为一种精神形式)。



那么,什么是诗歌正常的生态平衡?什么是诗歌真正的良性循环?



  上述诗歌四五种景况或面谱,表明诗歌在摆脱工具载体和步入商业社会的命运变迁。它的失落、转轨,和无法泯灭的天性,决定它还要逐渐回归本体,回归纯粹的艺术之源。这四五种景况或面谱,最后或许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棗那就是“各行其是,各得其所”。它再次证明诗歌巨大的存活能力。





而先锋诗歌,作为现代新诗突前的、尖端的、前卫部位,则代表着新诗内在的主要变革力量,代表着诗歌最重要的生长性,理应得到最大的扶持。





    原载《诗选刊》2002.9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2 13:01 ,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