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29|回复: 1

还有多少资金能流向农村?

[复制链接]
五湖四海 发表于 2003-2-11 20: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过完春节,大批民工立即返流城市。在这个“返城流”中,不乏大批的新加盟者。
  整个羊年春运,官方预测的总客运流大抵在18.2亿人次,其中民工到底有多少,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这种一年一度的大规模流动,正成为中国现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的难得结合点。
  有数字说,由于上述“结合点”的凸现(存在),至少有2000亿至3000亿元的资金集中流向贫穷的农村(如果以年度计,全年流向农村地区的打工收入大抵有5000亿元左右)。这总体上使广大农民也能过上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一年一度的农村生活消费市场由此也能火上一把。
  静态分析,数千亿元资金流向农村不算少,但若被中国农村3亿多家庭的大数一除,平摊到每个农村家庭的打工收入却实在不敢言多。
  进一步分析下去,这部分不可多得的“外快”收入,一部分经过多年积蓄,可用于盖房取媳妇,但除此而外,它远不足以(干脆说没这个能力)缓解中国农村与农业存在已达半个多世纪的资金“贫血症”。
  “三农”问题在中国是个不能割裂的难题。若想化解它,必须寻求整体性突破的大智慧。以往的改革实践证明,单打一寻求破题的急就章,还是行不通——农地承包制解决了农民的口粮问题;乡镇企业红火的年代,多少缓解了各地农村建设的资金不足。可随着乡镇企业的整体性改制以及大规模结构调整,它已主要融入“城市市场经济”,再想依赖它反哺农村与农业,不再现实。
  农村合作金融曾经是支农资金的供应主渠道,可“主渠道”的现状不提也罢。相反,一度曾在农村“打拼”的各国有商业银行,则因“商业化”的现实考虑而“放弃”了农村金融市场。屈指一算,惟一能对农村特别是农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只剩下国家的政策性拨款或专项支农资金。然而,这两类走财政渠道的支农资金总额本来有限,执行起来,也很难保证不打折扣地落实到农民头上。
  余下来,近年间在江浙一带出现的城市工商资本投资“效益农业”还能对农民有所帮助。但是,这种建立在农地“反租倒包”———以工商资本获取农地有限年份使用权的资金流向,因为“回避”了农民对农地的所有权,致使分散的(弱势)的农民无从平等地面对处于强势的城市工商资本,导致出租农地使用权的农民无从按农地的市场价格获取公平的“地租”。实践中,在扣除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费用”后,平均每亩农地不足300元的“地租”净收益,与农民自己继续农耕所能获取的收益相差不大。
  而且,据笔者对多处此类“效益农业”项目的跟踪观察,农地产权的不明晰,也直接影响到工商资本的长期投资信心。几年下来,许多“效益农业”项目的实际投资额度远非当初地方报纸上所“炫耀”的那样。至于“效益农业”的效益,因受制于更复杂的国内外市场大环境,难说都有效益可言。
  老实说,中国目前面临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因素、多年积累而生成,不可能指望经济学家或“三农”问题专家能够开出根治的药方。以现有的“国情”,解决问题,还得主要依靠政府———看政府改革决心的大小和举措是否得当。
  综合分析“三农”问题,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依然属于“浅层次”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难局,除了农地所有权问题,还涉及到农村社会的整个组织结构的“再造”等一系列更为根本的问题。
  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眼下可以少有作为。站在历史惟物主义的立场上,任何一项小的改制突破都能为大的突破积蓄力量、减少阻力、创造条件。回到前面的话题,眼前至少有两宗改革举措可以做且必须做:一是放弃一切农民进城务工限制,欢迎更多的农民兄弟进城寻求出路;二是赶紧放开农村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限制。
   (中国青年报)
摘《全景》
用言 发表于 2003-2-16 20: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一个大体系“农民”,解决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大难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5 10:03 ,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