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他13 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
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末日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一个复杂的圣经故事就这样被25岁的米开朗琪罗轻而易举地讲述出来。女子是"圣母"玛利亚,躺在她怀里的正是她的儿子耶稣基督。米开朗琪罗创作的"玛利亚"形象打破了宗教的界限而成为世界公认的"母爱"的象征。若仔细看,"圣母"的脸上其实并无表情,然而,整部作品的塑造手法却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宗教中"爱"的主题。
[upload=jpg]http://arts.netbig.com/michelangelo/image/tu.gif [/upload]
《圣母像》是米开朗琪罗刻画的最为细腻和完整的人物形象。在这块大理石上,米开朗琪罗塑造了他心目中最完美、最温柔的女性形象。而躺在她怀里死去的耶稣也很俊朗。人们通常认为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形体清晰完美,但事实上,在这个看似丧失了生命力的耶稣身上,米开朗琪罗对人体的刻画才更为逼真,看看他垂落在玛利亚身上的右臂,就连肌肉被挤压的曲线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艺术从未如此完美地与宗教结合。就在500年前,米开朗琪罗(1475-1564)使艺术找到了它信仰的依托,也为天主教找到了它艺术的载体。1500年,年轻的米开朗琪罗构造出一尊雕像:一个少女膝上怀抱着一个30多岁的男子,少女圣洁美好,她充满慈爱地怀抱着没有生命的男子。
[upload=jpg]http://arts.netbig.com/carve/image/10a.jpg [/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2-23 12:11:4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