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59|回复: 0

2002年中国十大并购

[复制链接]
五湖四海 发表于 2003-3-30 00: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虽然全球其他地区的企业并购活动在2002年仍处于进入新世纪后的低潮时期,中国的并购活动却依然活跃。

      普华永道2002年6月公布的一项对亚太地区并购活动的调查显示,在受访的232家跨国公司和产业投资基金中,七成认为中国的并购活动会加速增长。
  据《亚洲并购》杂志的统计,2002年前11个月涉及中国企业的“商业化”并购交易总规模超过1700亿元,已超过2001年全年的水平。相形之下,同期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只有920亿元。
  2002年前11个月内最大的10起并购交易(见附表)的单项规模都超过了10亿元。其中,“中国移动(香港)”以10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56亿元)收购了国内另外八个省市的移动通讯网络是去年中国也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并购项目。
  中国企业并购的四大推动力
  国企改革不断深化
  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在许多时候会涉及企业并购行为。
  包括电信、电力、民用航空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在内的原国有垄断行业正在进一步进行市场化改革,这一领域产生了一些年度内的大型并购交易。同时,在已经市场化的竞争性行业内,国有资本从中小型企业退出也为民营企业创造了并购机会,并促成了并购活动数量上的增长。
  但是历史上很多这样的重组都以行政手段执行,并不会形成“商业化”的并购交易。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改变。
  在行政命令下以三大航空集团为核心进行重组的民航业,在“三大”与较小的地方航空公司结合的过程中,经济利益也成为主要的考虑因素,其中的并购案例包括“东方航空”与“武汉航空”的并购等。
  在电力体制改革方面,按照“厂网分离”(即发电与供电分开)的原则,国家电力部门正在逐步出售一些发电企业的资产,以获得资金和整合人力等资源来全力发展电网。2002年10月“广深沙角B电力有限公司”的35.23%出资权益以拍卖形式出售,最终被“广州控股”(600098)以14亿元成功收购。这一项目跻身于年度十大并购项目之列。
  
  外商并购加速发展
  2002年度规模最大的十项并购交易中,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项目占了三项。
  快速进入极具潜力的中国市场是外资以并购方式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发展了多年,这一过程造就了不少优秀的企业,它们已在国内市场建立了成熟的品牌和营销网络。这些企业对于希望迅速在中国占据优势市场地位的跨国企业而言,都是富有吸引力的并购目标。这类交易包括拥有“百威啤酒”品牌的“美国安海斯·布希集团”参股“青岛啤酒”(600600),美国著名网络拍卖公司ebay出资3000万美元参股“易趣网”等。
  而在目前尚未完全向外商开放的产业领域,收购行业内中国企业的少数股权组成合资企业,则是外资取得市场准入的一条重要渠道。金融服务领域内的主要并购活动如“汇丰集团”参股“平安保险”,“美国安达保险”参股“华泰财产保险”,以及目前仍在进行中的具有美国背景的产业投资基金“新桥投资”参股“深发展”(000001)等,都是这一方面的例子。虽然外资在收购后仍是少数股东,但其市场先行进入的战略意义重大。在这些交易中,中国企业除了获得外方投资外,往往还希望获得外方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
  即使对于只希望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的跨国企业而言,由于目前许多国内企业已经在低成本生产高质量产品方面取得了独到经验,它们也正在把投资的方式由新建转向并购。譬如,为提高在中国的生产能力,最近“通用汽车”通过其在中国的全资公司联合“上汽工业集团”、“上海通用汽车”投资9亿元取得了“烟台车身公司”的全部股权。
  
  中国资本海外扩张
  前十大并购中,中国公司收购海外资产的项目占了一半。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获取战略性资源,中国企业也需要走出去。
  年度规模最大的交易中排在第四至第八位的就是三大石油集团的并购项目。其中,“中国海洋石油”进行的三项并购总价值达12亿美元,包括在2002年1月斥资6亿美元收购“西班牙瑞普索石油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五个油田的部分股权,在3月出资3.2亿美元获得“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油田”的5%股权,以及在11月以2.8亿美元收购“英国石油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炼油企业等。目前“中国海洋石油”在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中拥有最大规模的境外资产,而且在印度尼西亚的收购使其在当地拥有从石油开采到炼制的产业链。另两大石油公司“中石化”和“中国石油”,也在境外收购多处油田资源。其中最大的交易有“中石化”以3.9亿美元在阿尔及利亚收购油田,及“中国石油”以2.6亿美元从“美国戴文石油公司”手中收购在印度尼西亚的六项油田资产。
  除石油产业外,中国企业也在国外收购其他方面的基础资源,如“宝钢集团”在去年6月以3000万美元收购“澳大利亚Rio Tinto公司”所属的铁矿公司46%的股权。
  
  中国企业产业整合
  长期以来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多为涉及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手段,在企业有效整合市场资源、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获得规模发展等方面作用甚微。近一两年来,这一状况正在改观。
  以电信领域为例,年度内出现的一些中小规模企业并购项目,主要都是为了增强规模效益,有些企业还通过整合资源进入基础电信服务领域。这些项目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中信国安”斥资6亿元收购“长城宽带”,“亚洲科技”以3.8亿元收购“邦讯科技”,以及“民盈电讯”收购国内“世纪互联”和美国的“网上网亚太通讯”。中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于五年内对外资开放电信运营,近期内的先行步骤将是对国内民营资本开放。我们预期电信行业内中小企业之间的并购整合,以及与希望进入这一新领域的民营资本进行联合,将会成为该行业未来几年并购活动的一大驱动力量。
  中国企业这方面的并购活动也扩展到了国际市场。2002年中,中国企业进行了多项引人注目的跨国并购。譬如,“京东方”(000725)收购韩国液晶显示器企业,“上汽集团”参股“通用大宇”合资企业,以及TCL斥资820万欧元收购“施耐德”电子产品部门等。同时有消息称,“网通集团”正在联合外资谋求收购“环球电讯”在亚太地区的光缆资产,这一交易到目前为止仍未完成。
  
  中国企业并购的阻力
  从宏观层面看,政府部门对企业行为的行政干预、地方观念以及涉及公司和并购方面的法规有待完善等是主要的阻力因素。
  其中,公司和并购法规正在不断地完善。在去年第四季度,多项涉及上市公司和外资并购的法规出台,填补了这些方面法规制度上的空白。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后,政企职能分开和法规完善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打破地方观念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方面。从电视机等消费品到工程机械等重工业的许多产品领域,几乎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企业,每个行业有几十乃至几百家企业在拥挤的市场上竞争,最大的企业也不过拥有不到20%或30%的市场份额。国外市场发展的规律表明,通过兼并整合各自有限的资源,是企业重获生机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价格战在国内的这些产品领域中变成最流行的竞争手段。
  在企业的微观层次上,许多中国企业缺乏长期发展的战略,这直接阻碍了战略性并购交易的实施。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不是聘请国内外著名咨询公司担当顾问就能解决,而需要受过现代管理教育又深富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崛起。
  另外,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对企业并购中目标方价值的认识还停留在资产规模上,而没有完全认识到未来现金流对企业价值的意义。这往往会造成企业并购中对目标方估价过高,形成潜在的损失。2002年11月18日的《商业周刊》在评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援引一位香港专家的评论说:“我的感觉是中国企业的买价过高,这很象日本企业在1980年代收购海外房地产的情况。”
  两位作者均就职于普华永道企业购并服务部门。
  
  
  
摘《新财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4 11:51 ,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