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3|回复: 0

青年的代际名词

[复制链接]
Adela 发表于 2003-5-16 03: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代。代际。代沟]
用代来划分人群,早先的标准大概是20年为一代人,歌里就唱过“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而“帝国主义把和品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四代和第五代身上”-——这早先的说法,大约是“寄托在”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一代。“代沟”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当然现在的人更感兴趣的是乳沟-_-b)。现在有人则认为10年就是一代(如“年代”的说法),更有甚者认为5年就是一代了——言下之意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老三届]
全中国的老三届,如果初中高中相加,就有六届,人数因该有千万之多。老三届中有的是读过几年书,但是断了大学梦,有的则是刚刚沾上“届”的边,但是马上就被卷入运动之中了。
听老三届说老三届,他们总是有一种复杂而光荣的感觉,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而“把xxx夺去的青春夺回来”也是针对他们说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当发现青春很难夺回来时,他们就把砝码加在了孩子头上——当然是苦了孩子了,所以后来才有减负一说。

[红卫兵时代]
最讲的就是热情两个字,最信奉的就是真理,就是听毛主席话跟党走,现在则被解构成“听领导话跟小姐走”还有什么“少酒多菜早回家”等饭桌民谣。那时代里,红卫兵行为的准则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以解放全人类为终极目标。红卫兵时代的背景是世界性的,这有1968年全球的学生运动为例证,红卫兵服装曾经是最流行的时装。

[上山下乡一代]
上山下乡发轫于50年代,据说那是一个人心比较纯洁的年代,其中有邢燕子等知青典型,但是到了1966年之后大批的中学生上山下乡就不再是一个纯洁的事件了。上山下乡一代据说基本上是生在红旗下的,还有说是泡蜜罐里长大的,所以上山下乡之后,其中艰辛可想而知。特别是这一代人到中年后又面临下岗再就业的考验,而他们的下一代,又是特别想吃肯德基和可乐的一代。这中间的巨大反差,也正是时代的变迁的结果,这一代人所受的苦,或许不亚于战争。

[工农兵大学生]
是60年代到70年代的产物,其间也是良莠不齐的,有思考者先行者有努力者也有通过关系者,不过总体来说,是那个年代的一批火种,虽然电影《决裂》在论争关于上大学的资格时,哪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校长举起一村妇的手,(其手掌布满了老茧)高喊:这就是资格!而研究“马尾巴功能“的教授则受到嘲讽。说是火种,因为是那个年代的一批人才。而后来在80年代初领导干部知识化年轻化的时候有不少被提拔任用,后通过研究生班等也将学历升为本科或硕士等。

[60年代气质]
80年代生人让人想起崔健余华姜文等文化英雄,他们也曾经强烈的表现出与上一代的区别,但是在70年代后乃至“80年代下的蛋”眼里他们老得连蹦极和做爱都不行了。所以笔者认为60年代生人是尴尬的一代,他们中虽然有的当过红小兵红卫兵,但早已不是革命的中坚力量。
他们后来在恢复的高考后纷纷走进大学校园,很快与外国的现代派接上了头,但是社会的转行期来得很快很猛,他们中有的很快就失去了精神支柱,虽然很多人看起来成了社会精英——如果仅仅指经济收入和官衔而言的话。

[独生子女]
跨度可达20年之久,且因中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而有所不同。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80年代后大城市出生的孩子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了,现在看来曾经有很多词形容过他们,如“宠坏的一代”,“小皇帝”,“豆芽菜”等。事实上有关方面还没有准备好怎么教育他们时,他们就已经是“问题孩子”了,这种问题是上一代没有碰到过的,或许他们会找到一点点办法,因为他们有经验了。

[新新人类]
属这么一群人,比如头发不在是文艺青年的长发而是染发了,服装不在是展示性别特征而是颇为中性的,甚至连男青年也是紧身裸露,而在行为习惯上,更有与80年代不一样的表现,比如成人漫画(含动画片),喜欢快速食品等。一些看不懂得行为,一些亚文化特征的表现,套用日本的说法,先是叫新人类,后来发现一个新已经不够了,便在加一个新字。叫做新新人类,英文叫做NewNewPeople,直译为扭扭屁股。
现在动辄叫“后xxx时代”也成了时尚。

[70年代后]
一个文学上的概念,曾有某杂志提出,这为杂志吸纳了一大批70年代后的作者。但后来人们提“70年代后”概念时,总是和身体写作联系在一起,身体写作当然也只是指女性身体写作,确切地说是写作的对象总是与身体和性有关,便渐渐的有了贬义。当人们说起身体写作时便总会想到卫慧棉棉想起下半身等,后来又有了美女作家,美眉作家的提法。就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他们在社会上的选择机会相对比较多,而且没有那种“文革”的受虐的情结,价值观更趋于多元化。不过有人引一个歌手的话来说这一代人的心态——我们时代刚刚来临,然而好像又要过去了。

[小资]
称不上代却已成汪洋之势,是对“飘一代”和“70年代后”的一种补充。谈论它带褒义时,无非是指有品位有格调一拨人,比如喜欢王家卫和大话西游,崇尚美食,喜欢精致的细节,喜欢自己能接受的另类;而带变异时,总是认为太酸太腐太个人主义太想与众不同,但又没有丝毫的革命性和前卫性等。说起来,小资们虽然衣食无忧但毕竟还是不能一下子拥有豪宅名车,因此他们的情趣肯定着眼于细节,但在精神也趋向于安定和保守,他们会活的很滋润,就像鱼生活在鱼缸里一样。

[网络新生代]
近来网络的普及,是中国社会中最具冲击力的一件事,当我们说“网络新生代”,那就不仅仅是网络英雄和挨踢一代,更多的是指成千上万的网民,他们以鼠标和键盘为工具,进行着搜索和对话,虽然速度有点慢,限制比较多。只要想想,仅仅是一个oicq,每天就有上百万的人在捉对聊天(或一个人同时和几个人在“发生关系”),没有比这更史无前例的事了。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事实上现实主义的比重仍然很多。当有人问你“几岁了?”或“结婚了吗?”——这是现实主义做法,但一旦问你要电话号码,那就变成浪漫主义了,但其最后归宿还是现实主义。
网络,毕竟只是网络...

[89后一带代]
国外学者喜欢用诸如“x后时代”来论述中国的政局,用心良苦却隔靴搔痒。但无论如何,80年代的结束和90年代的开始,这种临界点实际上也是中国知识精神界的一个临界点,如果我们用另一种角度来叙述,即青年一代进入更务实的世界,比起主义和精神来,职位和收入就是更实在的东西。其实我们应该把90年代看作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不在有一种声音主宰人们的生活,在主流之外,非主流也能活得很好,这是一个进步的方面。另外,89后一代也并非像国外的一些学者论及的那样是“崇洋媚外的一代”。当国家尊严受到侵害时,他们发出“中国可以说不”的声音。仍然能聚集起来而并非一团散沙,虽然他们爱好麦当劳和nba,有时连幼儿园的另类民谣都是这样的——鸡蛋鸭蛋手榴弹,打死美国王八蛋。你可以想见,89后一代或者说中国下一代是永远不会被老外的缰绳牵着走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5-15 19:34:31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2 04:29 ,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