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9|回复: 0

[推荐]与友谈禅有所思(外二篇)

[复制链接]
近日,与友谈及禅事,说以为佛如何解,想了一下便说:教人启心明智。友又问:“还有么?”我便再说:“让人觉悟”,之后友再问:“还有么?”我便说:“得慢慢说,你以为呢?”,友加一句:“佛让人心向善”,我以为极是。友说现在有些人对佛有偏见,以为佛就是让人消极的,对于这点,我也是有所遇到的,于是便说开去了,当然认为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回来后脑中便再三的回想,佛理禅事究竟给我们的是些什么。

  我阅禅书早在初中,只是那时只是觉得有些话说得好,让人觉得舒坦,有一种清幽的感觉,但有些本质的东西还是不甚明了,强记了些,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日的那些被记住的话,便被一点点的溶化进了心里,是呀,终于是解了些,悟了些,而这一切都是在生活的过程当中,追求的路途当中,愈来愈真切的体会到了。

  佛是什么?其实佛什么都不是,佛存在于无形,寄托于无物,以一种超然的意识围绕着我们每一个人,教人从理智上分析凡世,摆脱杂念,开启智慧,求得真正的快乐。这与西方的宗教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西方的宗教是彻底的放弃自我,崇拜“神”,追随“主”,在精神上是不主张自由的,所有“主”说过的话就是正确的,但是我国的佛教却不是这样的,它只是给你一些理论,引导你走进一片明净的天空,让你有一个广阔的胸襟,自己去理会,重在自己的觉悟,所以西方只有一个“主”,而我们的佛却有很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佛,佛须自渡,亦渡他人。

  佛理上常说让我们要四大皆空,无欲无求,把一切看淡,参透,放下,有些人便因此认为佛是消极的了,其实不然,这只是我佛的表象,佛是让我们在不停的前进中求得智慧,所以是不会就把智慧摆在面上只等你来拿的,不看到自己的心,是不能够得到智慧和快乐的。

  看淡一切,未尝不是个好事,我曾把佛理中让人放弃和需要拥有的东西归纳了一下,权且以为这也是在“参禅”了,佛让我们“六无”,即:无欲、无求、无嗔、无喜、无悲、无妄;又让我们“六有”,即:有善良心、有慈悲心、有平常心、有豁达心、有容忍心、有清静心;从上而看,佛并没有让我们穷至一无所有,其实他让我们拥有的太多了,都是我们自己的心,那都是让我们快乐的本质,而让我们放弃的东西,都是些让我们感到不快乐的根源——欲望,并不是说欲望就是不好的,只是不先把名利看淡,便会在追求它时为它所负累,不先把欢愉看淡,便会在享受它时为它所蒙蔽,那么,在我们短暂的一生当中,可能就只会为了自己的这些欲望而思、而想、而求,就会放弃很多美好的东西,现在人常会感叹人情似纸薄、亲情如水淡,世态的炎凉,人心的不古,都因为什么呢?恐怕还是因为应该有的“六心”没了,而应该常剖析的“六无”却太盛了的缘故罢。就如老子的“无为”,如果说就把眼光停留的在“无为”的表象上,那么这“无为”便真是“无为”了,但是千百年来,谁又能说这个提出“无为”的老子先生是“无为”的呢,无可否认,在他的“无为”论中,他是中国难得的“有为”人士。

  再想朱光潜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窃以为真正是这样的。

  人活在世上本就是要受很多的苦厄的,也是要有众多的取舍的,如果不能见心明性,那么这世上便多是烦人,少是闲人,多是苦恼,少是欢乐,如果自己的心里是不快乐的,那么就算是让他住在天堂,他也是不快乐的,佛让人把世事参透而不生厌,把人情看淡而不拒纳,把一切都放下后,再拿起,用一种新眼光去审视,那么,我们便多的是感谢,多的是宁静,平静的心是不会有太多的烦恼的,这种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追求完美境界,体验真实生活,而又不拘于形式小节,随时都可以参,随时都可以悟,不管是觉悟也好,顿悟也好,了悟也好,悟了,便快乐了,追求那么多,不就是为了让人心快乐么?觉悟自在人心,佛是普渡众生的,我们的眼可以抬头见喜,我们的耳可以朝夕闻道,我们的身体是修行的载体,我们的心便是修行的本体,只有放弃小欢喜,方可得大欢喜。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便是一种人生罢。

  其实我并不是佛门弟子,也是从未接受过洗礼的。我所说,只是我心所想。

禅(一)

  我问佛:“我原本是你的子弟,你却如何将我弃置于人世后,不闻不问?”

  佛说:“我从不抛弃任何一个信我的子弟,是你降落于人世后便弃置了我,不闻不问.”

  我说:“何以见得?”

  佛说:“前世你是我的弟子,为修正果你到了人世间,原本是要受些磨难和困苦的,也原本是要受些考验和试探的,而你看见以欢愉后,便去寻欢了,于是你便离我远了一寸;寻欢之余,你又发现了名誉,那个世人趋之若鹜的害人的东西,于是在你接近名的时候,你已离我一尺远了;得到了名,你的踌躇满志溢于言表,你的名也为你带来了利,就在你欣喜名利双收的时候,你已离我一丈远了。我的低诵的南无你早已是听不见了,像你现在这样的一个从,佛于你已经是隔世了,佛与名与利与侈华都是从不过往的,于是,你终于抛弃了我,不闻不问了。”

  放眼放去,白茫茫一片大地,众生芸芸,我在何处?

  我注视着佛,佛俯视众生,沉默良久。

  我宣号:“罪过,罪过。”

  佛宣号:“善哉,善哉。”
  
  我与佛齐声宣号:“阿弥陀佛。”


  禅(二)

  我与佛同坐于莲花,同看一朵流云。

  我问佛:“流云究竟是什么,看似有,实则无,离远了还能看得见,走进去了,反倒什么都没有了?”

  佛说:“流云是什么,是气,是幻象,看得见它是因为有距离,但你得不到它;没了距离,当然就看不见了,但它却围绕着你。”

  我问佛:“比佛如何?”

  佛说:“与佛也如是,看得见佛是离得远,走近了反而不见全貌了。”

  我问佛:“看得见如何?看不见又如何?”

  佛说:“眼前有佛,心中无佛,谓之假禅;眼前无佛,心中有佛,谓之真禅;眼前有佛,心中佛,谓之喜禅;眼前无佛,心中无佛,谓之无禅。佛是了悟,是清心,不为之无嗔,不为之无喜,心中空灵,性情淡泊,那才是真境界。”

  我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不见者即见,见者即不见,与否?”

  佛合十宣号:“阿弥陀佛。”

  莲花座下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5 07:18 , Processed in 0.0936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