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4|回复: 0

[文化]清理民族精神的积弊

[复制链接]
五湖四海 发表于 2003-5-30 05: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ARS疫情逐渐稳定下来以后,人们开始深思:假设类似的灾难再次降临,我们用什么来征服它?
  当然,首先是科学。但是,光凭科学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光凭科学就能解决问题,鲁迅也就不会放弃医学,把生命奉献给文学了。鲁迅以为,就是当了好医生,把国民的躯体医治得非常强壮,可是旧的观念也能致人于死命。
  SARS过后,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不清理民族精神积弊,不进行文化思想的批判,我们还会被另一场灾难击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不可回避的课题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中有没有阴暗的部位值得审视。当这次灾难突如其来,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百万人的逃离。往哪里逃,往家里逃。家里是不是最安全呢?跟着感觉走。家里安全了,是不是全国都安全?来不及想那么多;自己成了传染源怎么办?管它呢!要死也死在家里。长春有一户人家,拒绝防疫部门调查,躲避隔离,声言:“就是死也要死在一起。”其结果是自己家就死了三口,还传染了好几个。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最为可靠的避风港口是家,最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的也是家。而另有一种人,自知得了SARS,就不回家,悄悄住到宾馆去。反正宾馆既不是家,也不是国。
  中国人重视家,也重视国。创造了一个最能表现集体无意识的词语:国家。儒家经典教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深入人心。只要把一个个家搞好,国就大治了。齐家是放在治国之前的。
  但是,这种家庭至上的神圣意识,其实是有很大的疏漏的。光搞好一个个家并不一定就能搞好一个国。家太小,国太大,其间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无限广阔。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明显是古老的小农经济的信条,绝对不能解决工业化大城市的根本问题。在家与国之间还有一套复杂的、系统的社会机制,好像神经和血管,把心脏和躯体联系起来。至少人们不应该忽略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社区”,“community”———相邻各家共同体的意思,不要以为这是一个资产阶级的词汇,它和公社———commune,共产主义———communism,共产党人———communist,是同一个词根。社区观念,或者扩大一些:社群观念,是使得家与家的神经和循环构成系统的精神密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并不是封闭的。一家家的防盗网森严壁垒,就算安全了吗?在明眼人看来,不过是把自己关在铁网里,让小偷自由地在外面游荡而已,何况防盗网也挡不住邻居家咳嗽的飞沫。
  在与非典的搏斗中,白衣战士当然得到了关爱,但是,这种关爱却很少是来自社区的(我们只看到香港的社区组织人来到医院向护士和医生献花)。相反倒是有一些令人寒心的报道:从医院下班的医生、护士乃至家属回到社区,被或明或暗地歧视。敬而远之者有之,掩鼻侧身者有之。
  形成对照的是,一旦回到家里,亲情就温馨起来了。中国人有随地吐痰的恶习,但有谁会在家里闪亮的木地板上放任自由呢?当然,在国家的办公室里也是没人敢于放肆的。但是到了家庭与国家管辖范围之外,自由就无限膨胀了。在居民楼内外,哪怕是粪水横流,如果不是行政单位、国家部门学雷锋的任务,也很少有自告奋勇做“志愿者”(volunteer)来负起清理的使命的。中国人的奉献好像是和血缘关系、和行政隶属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人是爱国的,中国人更是爱家的,但就是在家和国之间留下了一片爱的冰川地带。这是一片不设防的开阔地带,作为病毒滋生的乐园,给它们自由,雍容大度让它去酝酿民族的灾难。
  国歌上说:“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现在的任务是:“用我们的精神,在国与家之间,筑起长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3 13:11 ,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