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68|回复: 0

一支难忘的歌

[复制链接]
夜未央 发表于 2003-11-27 17: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
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
跨上那层层的山峰……
《勘探队员之歌》现在是很少听到了,但无论在何时何地,我都不会忘记那起伏跳跃而又朝气蓬勃的旋律。这旋律能使我脑中浮现绵延的山岭,广袤的戈壁滩,茂密的大森林;这旋律会使我想起共和国饿春天;这旋律回使我心中激起久久不散的涟漪……
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国庆十五周年时,我正在徐州一中读初三。当时有三件特别辉煌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令我们这些稚气未脫的中学生兴高采烈。一是上海造出了万吨水压机,二是大庆油田建成投产,三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中国人民有志气!”“中国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社会主义好!”这些语句似乎是从我们这些经历了“全民大炼钢铁”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少年的心底蹦出。心里那个民族自豪感,就别提有多旺了。那个时候,新中国的每一项建设成就,都会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各行各业,工农商学兵都会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干劲投入到本职工作和学习中去。我们徐州一中的学生自然也不例外。课余,“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我们高举革命的火把,一代一代往下传”等激昂的歌声在古黄河畔的校园里此起彼伏!
1964年底的一天,班主任杨振福老师给我一张入场券,叫我去参加市学联在大同街人民舞台举行的迎新晚会。晚会上演出的是话剧《年青一代》。剧中的主人公肖继业,不恋上海舒适的生活,不顾女友的阻拦,一心奔赴祖国的大西北,去从事艰苦的地质勘探工作。肖继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形象,深深地感染了我。做一个象肖继业那样的地质勘探队员的念头就此萌生了。剧中人物肖继业和他的同伴所唱的歌——《勘探队员之歌》,我三哼二哼就哼会了。我恨不得立即加入到地质勘探队的行列,到柴达木去,到大兴安岭去,到西双版纳去,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为祖国建设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临近初中毕业了,那时的徐州一中就是江苏省重点中学,不仅徐州市内、而且苏北丰、沛、邳等周围几个县的家长都希望子女能进入徐州一中读书。而我,那时却决意要离开她了。1965年,好几所地质院校都在徐州招收中专生。我第一志愿报的是长春地质学院中专部。七月初中考后,我天天盼,日日等。哪想收到的是淮南煤矿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更令人沮丧的不是地质专业,而是地下煤层开采专业。大伏天我在家睡了三天,“种葫芦,偏偏结了个大南瓜”,心中真不是滋味。
理想竟然是那么易碎!人毕竟是生活在现实中,人不能不屈服于现实、也不能不面对现实。少年的我很快冲脱了理想破灭的困扰,与几个同学一道,也不能不无奈地登上了南下的火车,到淮河岸边读地下煤层开采专业去了。
四年半煤校毕业后,我带着几本书和一块罗盘,即地质勘探队员在野外常用来辨别方向的罗盘,来到皖南的天屏山煤矿工作。转眼已经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已将是鬓角斑白。但我对地质勘探队员的敬意一直未衰。《勘探队员之歌》的旋律一直在我心底回荡。
(wunianqian fabiaoyutonglinribao luozuoxiugai秋浦河2251150——13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2 11:25 ,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