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30|回复: 0

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复制链接]
夜未央 发表于 2006-6-21 18: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o Child Left Behind
<p>
By 南桥
</p>

美国布什政府施政以来,最为人称道的改革,莫过于推动“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No child left behind”)改革。该政策于2002年成为法案。实施以来来,该法律显然起到了一定收效。根据2005年中期的一项调查,美国小学学生的阅读和数学成绩,达到了历史最高记录。例如,根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过去五年以来,9岁儿童阅读水平的进步,为以前28年之总和。9岁儿童阅读成绩为1971年以来最高,数学成绩为1973年来最高。</p>
<p>更为重要的是,该法律强调的是各族群之间差距的减少,这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非裔儿童和西班牙裔儿童的阅读成绩也达到了历来最高水平。白人儿童和这些少数族裔儿童的数学和阅读成绩差距,为历来之最低。</p>
<p>从
这些方面看,这个“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律,确实取到了一定成效。当然,实施这一法律过程中,美国学校也有走向“应试教育”的嫌疑。对考试成绩的过分强
调,本身就能刺激成绩的提高,这可能都扭曲了调查结果。但在没有更好评估标准的情况下,成绩的提高,也很能说明问题,尤其是在群体差异上。</p>
<p>这项以立法形式促成的改革,是希望从中小学抓起,提高美国学生的基础教育水平。以前入学考试,如SAT,也可以让好生差生分出彼此。但是改革者的说法是,等到那时候已经太晚了。有的学生上了大学,还需要在阅读、写作、数学方面开小灶,无端浪费纳税人的钱财。再说,一个世界头号大国的学生基础教育,居然比不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落后国家。这岂不是笑话?</p>
<p>因此,该项立法强调运用如下多种方法,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p>
<p>方
法之一,是保证各州教学水平的一致。保证的措施之一是抽查。四年级的时候、八年纪的时候,分别要抽查数学和阅读成绩。没有哪个州能幸免,一个都不能少。教
育质量的问题上,各州所拥有的灵活度居然不及死刑、同性恋结婚这些问题。如果一个学生碰巧生在华盛顿或纽约,他的考试分数线不一定就比田纳西、新墨西哥或
者是阿拉斯加低。在地域上,大家基本是公平的。</p>
<p>方法之二,是让学校负起责任。不达标则整改,整改再不通过,学生就可以选择转学,而学校也可能面临关门歇业的命运。这并不容易。比如一个学校碰巧在少数裔居多的地区,底子本来就薄,怎么办?可以去申请特殊基金,联邦政府每年用于教育的各项基金总额高达2100亿,
这些资金或可直接申请,或分流到各州。只要肯努力,大部分学校都可以从联邦政府、州政府或者本学区寻找到一定资金,开展针对性项目,提高教学质量。但不论
有无资金,学校、学区都有义务设法寻找学生被“拉下”的根由:是教师质量问题?是学生家庭流动性问题?是学校环境问题?然后选择最成本有效的方式,解决发
现到的问题。</p>
<p>方法之三,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推动。比如资金支援和立法监督。2100亿
的基金是通过各种教育项目派发出去的。涉及的社会资源巨大,这些教育项目的效果与效率就不得不谨慎去测评。或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评估成了完整的独立学
科,评估师成为一个非常专业的职业。更重要的是,评估已经写入了法律。“不让一个孩子拉下”的政策已经催生出大量的教育项目。这些项目的成败,并不能由某
个利益集团或者个人拍脑袋说了算,而需要严谨而系统的评估。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适用性、系统性等特征的落实,一靠立法监督,二靠专业机构的支持,比如
评估协会。美国评估学家Nick Smith表示,在评估方法上,立法机构正在追求标准的明确和方法的严谨。目前的趋势,是主张用“随机实验法”(randomized experimental design)开展教育评估。该方法主要侧重于定量研究,引起了一场很大争议,从事定性研究的教育学者尤其不满。但在争议的同时,学术界的一项共识是政府确实在追求更为“科学”的评估方法,虽然不同学术群体和学者对“科学”的方法有着非常不同的认识。</p>
<p>方法之四,是社会的介入。首先是家长。家长不是沉默的羔羊。他们非常直接地参与学校的决策,比如学校的预算会就有他们的列席。毕竟是他们所交的房产税维持着学校的运营。“一个孩子都不能拉下”政策要求学校向家长提供更明确具体的教学质量反馈。如果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一直不见提高,家长有权为孩子挑选更好的学校。另外,介入者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在“不让一个孩子拉下”的政策下,如果一个学校因辍学、出勤、心理问题而导致成绩低下,诸如社工、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就有可能找上门来,而不是让上课的魏敏芝们去满世界找学生。</p>
<p>方法之五,是持续的研究。学术机构和学者持续不停地用不同方法研究提高学生成绩的策略。空谈这样那样教育“理念”的学术越来越没有市场,让一个研究者成名成家的研究,反而多半侧重于具体教育方法的成败。法律出台前后,《教育研究》期刊上,登载的文章几乎都以no child left behind为背景,研究如何拉平教学成绩的差距。比如以英语为非母语的学生,衡量其非语言课程的成绩,如保证公平,应该是用什么方法?是配备字典?附上专业词汇?提供翻译?延长考试时间?还是调整考试本身的语言?</p>
<p>“不让一个孩子拉下”改革到目前为止是成功的。其
意义也很深远。它强化了教育决策者和实施者对基础教育差距的认识,重新界定了教育质量的责任范围。更重要的是,它前所未有地关注到教育上的弱势群体,并动
用各种社会资源改善这些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中国的教育问题,往往差距最大的并不是教学水平,而是教育社会资源的投入和分配不公。比如同样的高考,某些地区
之间分数线相差百分。如果有关部门认真对待教育改革,注重推进各地区、各阶层公平和发展,那么“不让一个孩子拉下”改革,在总体思路和操作方法上,都有一
定借鉴意义。</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6 18:01 ,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