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4|回复: 0

去北图太远,去哈佛

[复制链接]
夜未央 发表于 2010-3-27 11: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在《高等教育纪事报》上看到一则通知,说美国国会图书馆一基金项目的申请截止日期要到了。国会图书馆的这个基金项目,叫“利用原始资料开展教学”(Teaching with Primary Sources), 鼓励教育者利用国会图书馆汗牛充栋的免费资源,第一手资料,展开教学活动。教育者可以获得5000-15000美元的资助,将这些资源整入教学当中。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教师,学生都可以获得研究和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丰富自己的教学,而不是老使用转了几手的资料。换言之,国家图书馆是花钱请你来用它的资料。

学者龚鹏程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上也写出,哈佛大学近年决定,将其资料逐步数字化,且鼓励、资助世界各地学者前来使用,唯恐你不来使用。

这个趋势是世界性的。在意大利,网络巨头谷歌将和意大利文化部门合作,将意大利罗马和弗洛伦斯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包括伽利略和但丁的真迹,一一电子化,免费提供给公众使用。谷歌将投入一百个人,用两年时间完成这项浩大工程。意大利文化部门的官员说这是大好事,“能让意大利的文化资产让全世界看到。”

或许大家觉得这是西方国家财大气粗,才做这些事。实则不然,事实上现在国外的舆论,通常都认为中国最有钱,而西方国家,如美国,纷纷陷入经济危机,意大利则是欧洲经济最不景气的“黑猪四国”(PIGS: 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之一。不过意大利文化部门善于利用合作,让谷歌出钱,扫描图书,自己传扬意大利文化,这应该是一双赢之举。就我所知,西班牙也在大力推动数字图书馆项目。

我记得在90年代末期的时候,做论文有时候还得跑北京查资料,得花很多钱复印,还有限定时间,有的还不能复印。有一些馆藏图书,只有专人才能调阅,一般人还不行。不知道现在的情形改观了多少,但是根据龚鹏程先生的描述,查阅资料还是很不方便的。技术拉近了世界,日后学者可能会去调阅国外的资料,换言之,可能去哈佛查资料比去北图还容易,我相信很多学者和学生已经在这样干了。当然,这也不是坏事,或许可以借此机会,与国外图书馆深入合作,互通有无,以免重复建设。

宏观地说,学问就好比叠罗汉,总是一代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将原始资料和典籍开放,便于公众查阅,有利于一个国家整体学术气氛的活跃,国民素质的提高。这些文献,不应该是封闭保守的。守住,设置重重门槛,它们便成了一些被虫蛀的死书,你将其开放,让国民阅读,它们便成了活的知识,后浪推前浪,推动知识的更新和学问的增长。我们这里说的是对内的开放,这应该是一个优先的考虑。学生写论文查个资料都这么费事,又如何指望学术水平的突飞猛进?

世界各地的图书馆都在信息化的冲击下转变着职能。诸多图书馆在宣传中,总宣扬馆藏图书多少,目前应变换思维,考虑利用率的高低了。大国贵在有大气,而非有大钱。衷心希望国家的文化战略里,也包括文化资源的开放。应鼓励图书馆大气地将自己的收藏,甚至主动地进入学校,让文化资源造福社会。可喜的是,我看到中国正在建立国家数字图书馆,希望国家和地方图书馆能借现代技术的优势,更为便利地将其馆藏的典籍推向公众。

注:哈佛燕京数据库地址






转载自南桥:去北图太远,去哈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4 10:01 ,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