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85|回复: 1

暂缓倡导中国妈妈式育儿法

[复制链接]
夜未央 发表于 2011-1-25 09: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著名艺人、电台节目主持人盖瑞森·凯勒在其招牌节目《草原之家》中,每次到了最后,都有那一句著名的:“以上新闻来自忘忧湖—— 我的家乡,这里女人强,男人帅,孩子都超过一般” (Where all the women are strong, all the men are good- looking and all the children are above-average)。我怀疑以后,人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想到的不再是明尼苏达州大草原上那群挪威裔路德宗教徒了,而是我们的华裔。因为中国的“母老虎”式妈妈横空出世了,这种女强人式的妈妈要培养出“超过一般”的优秀儿童。


由贬到褒的中国妈妈


1月8日,耶鲁法学院华裔女教授蔡美儿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母亲为什么更优越》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的文章,告诉读者,中国家庭教育的小孩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脸谱化、凶巴巴的 “中国妈妈”苛刻的管教之功。


文中蔡教授指出,她不让小孩看电视不让玩游戏,不让她们去其他学生家寄宿,不许她们演校园剧,不让她们参加体育活动,不许学钢琴和小提琴之外其他乐器,不许考试成绩不是优。她也不像美国家长那样,担心小孩自尊心,连小孩胖了都不敢说,她大言不惭地宣讲她的高压育儿法。


蔡教授刻画的母亲,正是美国人心目当中典型的“中国妈妈”形象,她们对孩子管教很严,逼孩子学钢琴小提琴,喜欢攀比,不喜欢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不注重小孩的心理健康。


在美国青少年儿童当中,“中国妈妈” 是一个贬义词,也是一个脸谱化的形象。确实也是,在周围的华人社区里,这种“中国妈妈”是大多数,中国小孩确实也都很出色。在我们这个小区,有的小孩被哈佛、普林斯顿等诸多名校同时录取,以至于最终要靠投硬币,决定到底去哪里。只不过后来到了单位上班,很少走上“领导岗位”,而只是做一些死板的技术工作,因为比不过从小演话剧出来、自信、善于表达的很多美国人。



蔡教授试图证明,中国妈妈式的育儿法,其实是行之有效的。她的文章影响非常之大,不到三天,就有3000多条评论。她的言论有一种刻意的偏激(中国母亲优越),有些种族歧视的嫌疑,所以或许刺激了很多美国读者的自尊心。如果纯粹是胡说八道,倒也不会引起注意,关键是很多细节地方她说得对,比如一味呵护孩子的自尊心,不敢让孩子面对问题,对于孩子的成长其实是坏事,这一点我也能认同。


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不过翻阅了部分评论之后,我发觉一些反对者的反对原因,有两点更为深层次的观点更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早期成功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发展有没有后劲。有读者说,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小孩,赢在起点,输在终点,最后当总裁、当发明家、得诺贝尔奖很少是中国人。有位读者挖苦说,是啊,中国式方法是厉害,所以你看看,他们发明了互联网、核能、汽车、工业化,他们发现了电力、维生素、电报、飞机、蒸汽机、发现了DNA……


第二,按照“中国妈妈”的方法,把孩子教育“成功”,我们有没有教育小孩“成人”?
有读者说,在成长的岁月里,中国的儿童缺乏了嬉戏的精神,缺乏了对生活全方位的欣赏,缺乏对成功意义的理解,以至于“成功了”,最大的乐趣也不过是不断的攀比,车子,房子,孩子,票子。很多中国孩子早期十分优秀,最后却往往成了“交往笨拙” (socially awkward)的人,这一点反映在同事,也反映在家庭关系当中。



换言之,蔡教授宣扬的那种“成功”之后,又能怎样呢?我们家贴着一幅宣传画,上书“人不因成功而快乐,而因快乐而成功”。一个人倘能找到自己的乐趣,找到生活的意义,那她(他)就是成功者,而且这个成功是他人夺不走的。或许一个人在一个小镇书店儿童部当销售员,而不是在耶鲁当教授,但我相信二者获得人生幸福的几率是差不多的。



成功的定义可以很多



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因为美国人的反击(美国人现在草木皆兵,我说烹调都有人反击,不要说教育方法),而开始自我防卫,甚至自吹自擂起来。倘若我们真是要秉承中华文化的传统,那么应该谦虚一点,而不是像蔡教授那样开始吹嘘。她是有新书上市,这种做法或许本来就是一种促销,但是我们可别昏了头,以为在西方各式育儿法之外,又找到了一个新方法“中国妈妈式的方法”。在人口众多、竞争激烈环境下产生的“出人头地”的集体潜意识,在国内国外的华人圈子里都很普遍。只是崇尚成功的文化,自有它难以消除的一些弊病。


诚然,蔡教授的女儿是“成功”的,她的女儿不但成绩一流,音乐水平也很高,都去卡耐基音乐厅演奏了。不久前,我撰文《从音乐厅到客厅:爱好无疆界》,文中说小孩能不能去卡耐基音乐厅演奏有什么关系,倘若能像她们的老师菲舍先生那样,在其母亲去世的时候,把钢琴搬到母亲客厅去弹奏,也是人生一幸。



她走她的逼迫小孩成功成名的独木桥,我走我让其自然发展的阳关道,各得其所。中国家长之中,选择也日渐多元化,我们已我们已经被人代表够了,真不希望再听到有人说“中国妈妈”如何如何,“中国爸爸”如何如何了。


《新金融观察报》2011年1月24日教育版 (插图也出自这里)

VIA
 楼主| 夜未央 发表于 2011-1-27 10: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媒体对中式教育不以为然

唐伯虎 写道 "美籍华人蔡美儿的《虎妈战歌》一书翻译为德文后,在德语媒体引起反响。 《南德意志报》说移民的第三代往往遵循西方人自我实现的理念成为艺术家、策划人等,这正是蔡美儿想避免的。德国《世界报》转载一位对中式教育有亲身经历者的观点说许多中国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就倾向于放纵,这是中式教育的后果。这家报纸赞同美国人David Brook的评价,Brook说面对真正的生活、面对同龄孩子间的矛盾和争斗是小孩大脑发育必不可少的经历,相比之下把小孩关起来练几小时琴是太简单的事。《新苏黎世报》说中国的教育可以让小孩获得比萨考试高分,但是这个国家拿不到诺贝尔科学奖项。文章还引用《中国日报》的话说中国的学习文化与创造力及想象力均不匹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3 10:02 ,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