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Bird

预祝可可兄弟考研成功!!

[复制链接]
coolcoco 发表于 2003-1-20 07: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狐狸 发表于 2003-1-20 23: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努力~!

我来晚了,不好意思!
[em07]
Alice 发表于 2003-1-21 01: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今天是最後一天了!
 現在已經結束了!gg一定能通過!
 Y~!!!!!:)
冰儿 发表于 2003-1-21 18: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挖~~~不好意思,来晚了,但是一直在祝福弟弟成功哦,但是那个什么成群。。咳咳,小心身体啊~~~
后山的夜 发表于 2003-1-21 23: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COCO是小鲁吧?
明年复旦见
coolcoco 发表于 2003-1-22 00: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看来是熟人,报上名来~^_^
安琪儿 发表于 2003-1-31 20: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考研?考得人七窍生烟!

一年一度的考研又已经结束一个多星期了。一直以来就想写一篇有关考研的文章,但却一直难以做到从容与冷静,往事不堪回首,在这种心态下去写,我怕在文章中搀杂太多的感情因素,因此就拖了下来。如今,一年的时间又已经过去了,痛定思痛,还是写点东西吧,也算不辜负自己的惨痛经历。但在此文中我还是不打算过多地涉及自身,而是从更普遍的角度来写一写研究生考试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考试的报名
    
  在职考生的报名需经过所在单位的批准,这一条规定就堵死了很多人的考研之路。很多单位(尤其是落后地区的效益差的单位)就靠这一条来留住人才,就算留不住你的心,也要留住你的人。甚至一些单位的领导本来并不是想留你,而只是因为以前你与他有过一些争吵,他就完全可以借机整你,在这种情况下,你要么低下高傲的头颅,低声下气地去求他,要么就得辞职。想考研就得辞职,这成了很多考生不得不面对的两难选择。而从法律上讲,这本来是不必要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单位的问题,你可以去告单位,与考研制度无关。不,既然法律规定不能剥夺考生(不管是在职的还是正在学校的)的受教育权,研究生考试报名时就完全不必要设这么一条规定。
  另外,报名资格的规定也有些问题。现在规定考生报名时必须至少有大专学历,很多学校已规定不收专科生。这样的学历歧视合理吗?为什么大专生必须工作两年后才能考而本科生还未毕业就可以考?难道招收研究生不是看他们的真实水平而只是看他们是否按部就班地爬完了所有的台阶?这样的考试势必会将一些真正有创造性的人才拒之门外。我认为,不仅大专生可以直接考研,高中文凭的人应该也可以考(不过,不能直接考)。当年梁漱溟、钱穆都没有大学文凭,却能成为大学教授,现在没有大学文凭的人连研究生都不准考了,抚今追昔,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说来说去,其实这都跟体制有关。我们的体制是一种不鼓励甚至害怕个人的自主创造的体制,就算你好不容易在这种体制下自学成才了,也不等于你就冲出了重围,至少官方体制是不会予以承认的。一切必须按部就班,就算是最需要创造性的研究生教育也不另外。
  有人可能会说,过于放宽研究生的报名资格难免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增加管理的难度,容易使一些不够水平的人浑水摸鱼。但这样的说法不过是推卸责任、怕麻烦而已。报考的人多了,完全可以通过改革考试的方式与内容以及加大监考的力度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仅仅通过缩小选拔面就能保证是从精英之中选精英吗?呸!谁不知道本科生中也是垃圾一大堆?从我的切身体会来看,现有研究生中也是垃圾占多数,而很多真正有水平也有研究欲望的人却要么考不上,要么考不了!
    
    二 考试
    
  与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比,前面的问题又不值一提了。监考之类的问题还是小事,首先是科目设置的问题。以前是考两门公共课加三门专业课,现在改成两门公共课加两门专业课,所谓换汤不换药,真是中国改革的最佳写照。把三门专业课压缩为两门(内容其实差不多),有何意义?真正该改的应该是公共课嘛!首先是政治,现在理科生考大学都不需要考政治了,可是考更加专业的研究生反而仍要考政治,真是奇哉怪哉!文科生就必须考吗?也不一定呀,比如说考古、语言学、古典文学等专业跟政治有多大关系?莫非我们仍然停留在政治挂帅的文革时代?
  其次是英语,现在一切讲究跟国际接轨,那么学好英语自然是好的。但是否是必须?我不知道其他非英语国家在考研时是否必须考英语,但至少在我国,我认为对英语的重视是过分了的。从很大程度上说,考研其实就是考英语!英语过了关,考研就成功了一大半。这就使得很多本科或专科学英语的考生虽然专业课一窍不通却轻而易举地就上了研究生,而很多专业功力深厚、很有发展前途的考生却因英语水平一般而落选。问题在于,一,英语水平的重要性难道能超过专业能力么?很多文科考生的中文水平差得一塌糊涂、写的文章惨不忍睹都不要紧,而英语则一分也不能少,这合理吗?二,是不是在各个专业中英语都那么重要以至于都必须考而且要达到相当的分数?比如说,研究中国古典文学需要那么高的英语水平么?再次,英语考试的偶然性太大,难以考出人的真实水平,而分数线(主要是单科分数线)太死,很多考生第一次考试英语差两分,一年后,经过认真复习,信心百倍地再去考,却差得更多!当考试成了一场赌博、很大程度上是碰运气的时候,这样的考试还能称之为考试吗?最后,如果是真正重视英语,仅仅通过这么一次考试起不到什么作用。五十多分的分数线,有什么意义?你如果考了六十分,就能说明你的英语不错了吗?呸!你可能既不能说也不能听,而且在几年之后,你可能就会连那点书面语也忘得一干二净。而如果你只考了五十分呢?真实水平可能差不多,但却是生死之别!也许本来你打算在读研期间继续苦读英语,最后学贯中西,但你已没机会了,因为你没达到单科分数线。
  当然,专业课的考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在出题和改卷上。很多专业课试题出得太偏,这样如果考生跟导师事先毫无联系的话,就会很吃亏(我们都知道,导师给个别相熟的考生透露部分试题,这已经成为心照不宣的秘密),而如果题目出得全面客观的话,真正的高手是不会惧怕事先毫不知情的。更常见的问题是题目出得太陈腐,完全考知识性的题目,只能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而考不出学生的创造力与发展潜力。
  然后是评卷。专业课评卷中的主观因素就不说了,那完全是小事,不可避免。问题是有些试卷评得也太离谱了!比如说,我第一次考研时有一门专业课是考前三四天才临时抱了一下佛脚,一本书还只看了一半,考试时有一道题完全没做,有一道是乱写的,自感难以及格了,可没想到成绩出来后它却是我所有科目中分数最高的一门!第二次再考时准备自然充分得多了,我报考了另一所学校,考完后感觉该科是最令自己满意的。可结果它却成了分数最低的一门!真是匪夷所思。本人也当过多年的老师,深知文科阅卷之难,但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我怎么也想不明白。
  上了研究生之后,我听导师们说起评卷的内幕。由于学校不怎么样,怕招不满,所以在阅卷时先分科评,用铅笔打分,然后统一进行一次复核。复核不是为了查处评卷中的错误,而是为了给那些分数太低的考生加分。把三门专业课的分数加起来,如果某位考生的分数在230以下,则重新评卷,务必使每位考生的专业课分数都在230以上(因为如果考生两门公共课成绩平均达60分的话,则五科加起来就到了350分,肯定上线)。所以,真正被专业课卡住的考生数量是微乎其微的,考研其实主要是看公共课而已。
    
    三 录取
    
  录取中的问题就更多了。就从一个细微的地方来说吧——答案及成绩的公布。专业课不提供标准答案,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公共课呢?每年高考后都是马上就能知道答案,可考研试题的答案则往往要等一个多月后才公布,也就是说是直到快评完卷时才公布。这其中的道理究竟何在?至于成绩的公布就更晚了,一般是在两个月后。按说每年考研的人数总比高考的人数要少得多吧?可效率却比高考要低得多。更可气的是每个省市公布分数的时间很不统一,有的竟相差半个月左右。而且各省市的评分尺度也不一样,有的省的考生分数普遍高(如去年备受质疑的江苏),而有的省就较低。虽然考研的竞争主要是在同一校内或省内,但如果考虑到调剂的话,那么这仍然会造成不公平竞争。
  但这些仍只是小事。录取分数线才是大事!而这上面的问题更多。首先从最简单的地方说起——分数线的公布。世界上有先录取然后才公布分数线的考试吗?有!那就是中国的考研!我清楚地记得在去年的考研中,三月下旬,网上各种分数线的传闻满天飞,三月底,各大考研网上出现了一种分数线,据传是来自教育部,然后各校相继按照这份分数线开始录取。可教育部对此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报纸上没有,教育部的官方网站上也没有。一直到四月十日,才终于在教育部的网站上出现正式的分数线,与此前公布的一模一样。而此时,各校的录取工作已基本结束了!有谁能告诉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最先公布的分数线只是试行,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开辟谣?如果那就是正式分数线了,教育部为什么不尽早正式公布而非要去放马后炮?这样做可能造成什么后果呢?如果一位处在东部分数线边缘的考生直等到四月十号才去谋求调剂的话,那就太晚了!
  不过这仍是小事。更大的问题在于分数线本身。首先,分数线为什么既要个总分线又要个单科线呢?在这里,备受质疑的主要是单科线。只要有一科没达到单科线(一般是五十多分),那么即使你总分达四百多分,也考不上。虽然有破格录取的规定,但这一条基本上形同虚设。因为破格录取一方面要在符合条件的考生不够的情况下才予以考虑,另一方面,由于总分够而单科分数不够的考生太多,而破格录取的比例太低(一般来说不得高于3%),所以,如果没有过硬的关系,仅凭所谓真才实学那就不要去想了!
  实际上,很多很有专业才华的考生是被卡在单科线上了。为什么单科线会如此重要呢?难道研究生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是要象中小学教育一样也来个全面发展?高考都不设单科线,为什么研究生考试反而要设呢?当年钱钟书本科考清华时数学只考了十五分,可照样被录取,要象现在这样也来个单科线的话,他就连大学也考不上了。实际上,所谓的单科线其实就是公共课的分数线而已,一般来说专业课是很少有达不到单科线的。这就回到了前面提出过的问题:考研究竟是考学生的专业水平还是主要考查学生的英语和政治水平?在这里,本与末本来应该是很清楚的,可现在这样做法,可以说完全是本末倒置!
  其次,考研分数线根据不同地区来设置,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似乎颇符合罗尔斯提出的照顾弱者的“差异原则”,但其效果令人怀疑。近几年来,考研分数线一般分三级:第一级是东中部省市的分数线,第二级是西部三省市(陕西,四川,重庆)的分数线(单科及总分比东部的各低三分),第三级是西部其他省市的分数线(比东部的低五分)。由于近年来孔雀纷纷往东南飞,造成东部高校报考者人满为患而西部高校门前冷落,教育部此举显然有矫正贫富分化过于悬殊之意,其良苦用心值得称道,但结果很可能是事与愿违。因为多数考生是不会为了这几分而违背自己的意愿报考西部院校的,而且由于可以调剂,所以考生先报考东部院校,如果万一差那么几分,再争取调剂到西部也不迟,反正西部院校多数是招不满的。退一步说,就算很多考生或者主动或者被迫录取到了西部,难道他们就真的打算扎根西部了么?不。绝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的考生毕业后还是要想方设法回东部的,而且一些本身是西部地区的考生也打算读完后走人。因此,国家的这一规定最多只能使西部地区的院校能够录取到足够的学生而已,它完全左右不了就业的大势,而仅仅让学生去西部走一个来回,这对西部大开发能够有什么真正的促进作用呢?此外,这样的分数线划分对东部高校不又构成了一种歧视么?据我所知,近年来不少东部普通高校招生出现了困难,虽然报考者仍不少,但上线人数少了,而西部地区的高校虽然报考者不多,但最后通过从东部地区调剂反而人满为患,即使是一些四流院校,一个专业也动辄就录取到十多人甚至几十人,比一些东部重点高校的还多。这样一来,势必造成东部一些高校教学资源的闲置,而西部的高校则不堪重负。
  此外,国家虽然说鼓励在职人员报考,并在分数线上予以适当照顾(总分线比应届毕业生低五分),但这样的“照顾”其实缺乏意义。因为正如前面所言,被总分卡住的考生是很少的,关键是单科,尤其是今年英语听力分记入总分后,对在职考生就更加不利了。我们都知道,对一般的在职人员来说,学英语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因此,国家若真要鼓励在职人员报考,就应在单科线上也适当降低。
  
  前面谈的是分数线,再来看看在录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在读研仍有公费名额,若考上公费,可比自费少花几万元。因此,这里面的猫腻可就多了!跟高考不同,在这里初试分数只是参考,因为还有复试,而复试中的主观因素就大了,何况在初试中,除了公共课之外,专业课也完全是可以做手脚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本校考生的专业课分数往往要比外校的高。是本校考生的水平普遍高于外校的吗?不一定吧?这里又涉及到中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近亲繁殖。各校本来在第一轮保送研究生中就已经预定了几个本校的,在后来的正式考试中还要再录取几个(而且往往是公费)。而据说在国外(如美国)的名牌大学中,他们一般是不录取本校的研究生的。看来这又是一项中国特色啊!:))
  另外,各校的公费生名额往往只给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而很少给调剂来的考生,我认为这也是不太合理的。它完全不是论考生的真实水平,而只看考生对本校的重视程度。事实上,如果一位考生先报考北大但未被录取(因为竞争太激烈),再调剂到一个较差学校,这样的学生无论从水平还是志向(这是衡量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说都可能要胜过那些第一志愿就报考差校的考生。本人所在的学校就没什么名气,因此调剂来的考生很多,结果,他们的水平普遍要高于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由于调剂生得不到学校的公平对待,结果,他们对学校也就很难有太深的感情。我认为,公费名额应该要么根据考生的水平,要么根据考生的需要,比如说有些应届考生读完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自费读三年研究生,很多家庭都将不堪重负。可是现在学生申请贷款仍然很难,研究生也一样,按说以研究生的学历,银行应该不必怕他们还不起呀?可是对他们来说,贷款仍然是画饼充饥而已,可望而不可即。
  再次,考研的分数线也由国家统一规定,这恐怕又是一项中国特色吧?象这种高水平的考试,主要科目由学校出题、学校评分,可却仍要由国家来确定分数线,有什么道理?我们都知道,各校的评分标准大不相同,越是重点大学评分越严,高分很少,而越是普通院校高分越多!这也是很多院校不愿接受调剂的原因。象北大这种名牌大学,跟一所普通师范院校同一分数线,这合理吗?今年教育部终于进行了改革,允许全国三十多所大学自定分数线,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有些人可能会提出质疑,给高校过大的办学(包括招生)自主权会给高校以腐败的机会。比如说一些高校可能会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乱招生、滥发文凭。我认为,这在改革之初可能是难以避免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滥发文凭的现象会逐渐减少。从根本上说,这需要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当一些学校所发的文凭越来越得不到社会的承认的时候,它们自然会考虑减少招生的数量、提高生源的素质。一直以来,我们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以为要减少腐败就得加强国家的统一管理。而事实证明,加强政府的管理并不能减少腐败,因为政府本身正是最大的腐败之源!长期以来,我们陷入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因此使改革难以深入,我认为,要改革就不要怕乱,这种暂时的混乱也比统一管理下的草菅人命要好。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权虽然暂时可能会使一些人滥竽充数,但它至少不会埋没人才。我们以前的招生思路是严把进口关,事实证明,这并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换一种思路,即放松对进口的控制,转而加强对出口的控制。在改革的开始,研究生文凭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贬值,我认为这是正常的,事实上,在现有的招生及培养体制下,培养出的研究生大多数其实也是垃圾,他们之所以吃香,完全是因为研究生的数量太少,改革后,仅仅凭一张硕士文凭就走遍天下的现象会停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文凭崇拜而回归能力本位,这才是正常的。大名鼎鼎的陈寅恪其实连个学士学位也没有,准确地说,陈寅恪的正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的复旦公学还不能算作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陈先生自己认为,该校相当于“高中程度”。可见,文凭这东西其实什么也说明不了。
  当然,在改革之初,教育部可适当保留一些管理权力,比如说审批各校的招生名额,防止过度招生的现象,以及逐年对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等(当然,这一工作也可由民间来进行)。但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高校的自律。当然,我们也不可过于相信高校自身,因此应辅之以各方面的监督,如考生对学校的监督,高校相互之间的监督(由于有了竞争,这种监督将是很正常的),舆论的监督,教育部门的监督等等。我认为首要的是各高校的招生要公开化,给考生以知情权,避免暗箱操作。
    
    四 培养
    
  中国的教育一向是只重考试,不重培养的。只要考上了就万事大吉,俗话说“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事实上,很多研究生的水平就停留在本科生的水平上,甚至远不如一些优秀的本科生。
  首先在研究生的教育上,很多学校的研究生课程跟本科阶段的大同小异,老师的讲授也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其次,由于一些学校师资力量有限,而招生的人数太多,一个导师要带十来个研究生(比如说我们校有一个系一年就招了四十多人,而导师只有六七人),这样的师生数量怎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细心的指导呢?有人以研究生主要靠自学来推脱,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所受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从来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突然就要学生完全靠自己,大多数学生是难以适应的,他们的考试成绩也许不错,但却根本不知道如何自学!更不要说什么研究了。再次,由于很多老师教而优则官,身兼数职,因此他们的上课时间根本难以保证。比如说,这个学期我们有两位导师就只给我们上了四节课!
  最后,在研究生的毕业上,多数学校也是敷衍了事的。这主要体现在毕业论文的答辩上。按说,这是真正考查研究生质量的时候,各校应该从严把关,可事实上各校都惟恐自己的研究生毕不了业,以至于无论如何也要让不够格的学生蒙混过关。虽然各校都规定了毕业论文的答辩必须由外校老师担纲,但由于请来的都是一些熟人,因此这一规定实际上是形同虚设。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质量,近年来一些高校纷纷出台了关于研究生在毕业答辩之前必须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一到两篇学术论文的规定。我认为这未免又有些矫枉过正了。根本的问题在于,现在的所谓学术刊物多数都是一些垃圾,它们完全成为老师们评职称的一种工具。在这些刊物上发表文章,是既困难又容易。说容易是因为只要有关系或者有钱,再烂的文章都可以发表(现在某些刊物卖版面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说难是因为如果你没有这些,那么即使你的文章水平再高也难以发表。所以,就算是公开发表了几篇文章,也不见得你的水平就有多高,而没有发表文章也不能说明你的水平就低。
  1999年,武汉大学哲学教授邓晓芒请求辞去博士生导师职务。因为他带的两名博士生,因未能在学校规定级别的期刊上发表足够的论文,毕业时没有拿到博士学位。邓教授认为,学校对博士生的考核,过于强调外在形式,不仅不利于青年才俊的成长,也限制了导师的工作。其实那两名学生的水平并不低,但却未能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这突出地体现了这项制度存在的问题。
  所谓的核心期刊究竟具有多大的可靠性呢?在看了本校也是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文科核心期刊表后,我不得不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因为其中的大多数刊物缺乏权威性,真正有思想的学者是不屑一顾的。即使是B级刊物中也有不少滥竽充数的,它们之所以成为B级刊物不是因为所刊载的论文水平有多高,而靠的是它们的行政级别。比如说《政治学研究》,我曾经订阅过一年,结果后悔得不得了,那上面的文章百分之九十可以说是垃圾!它能代表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么?而真正在学术界很有影响的一些刊物,如《读书》、《东方》、《战略与管理》等,包括在海外具有广泛影响的香港的《二十一世纪》,都不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之内,那么,这样的核心期刊表要之何用?发了有何荣?不发有何损?当然,不发就毕不了业,评不了职称,损失确实不小,因此为了毕业,你将不得不强迫自己去写那些充斥着陈词滥调的八股文章。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对学生的强奸!什么培养?摧残而已!
  总之,中国的研究生考试与培养制度实在是需要彻底改革了!否则的话,真正的人才将难以出头,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永远也难以提高!
安琪儿 发表于 2003-1-31 21: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慨~~~
pyacmc 发表于 2003-2-1 09: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考上就好~~~呵呵~~祝福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5 07:15 , Processed in 0.07800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