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妮子

前卫艺术?前卫垃圾?

[复制链接]
 楼主| 妮子 发表于 2003-6-1 02: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喜喜。。。一激动话就多了!
采薇 发表于 2003-6-1 02: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嘻嘻, 我是无聊的时候话比较多.
 楼主| 妮子 发表于 2003-6-1 02: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者是我们自己在浮躁中渐渐麻木了对美的感受...
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人的感观已经要靠这样极端的行为来刺激~~~~~~很难说这是一种堕落还是一种进步~~~~~~~~也许这只是进步里程的一个暂时现象!猜测吧!
 楼主| 妮子 发表于 2003-6-1 06: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采薇在2003-5-31 17:25:51的发言:
嘻嘻,前卫艺术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呢?所谓前卫,是指目前尚不为大多数人接受但终将被接受的东东?还是始终只能为小部分人欣赏和接受的东东?如果是前者,那显然更象是流行和时尚的前奏,是比较浅的前卫的概念吧? 如果是后者,那衡量前卫的具体标准应该是什么?呵呵,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坚信任何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都有它的拥护者(当然包括这些行为艺术...),那是不是说只要反主流的都是前卫的?
挖,越说越混乱了,妮子快来解释一下...

对于我不懂的东西本来应该封嘴大吉,但我不能够容忍那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和死亡的轻慢。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看待自己的艺术,是对丑恶的揭露吗?但他们表演的是比真实更极端但更表面化的丑陋。是对原始的回归吗?原始社会中的残忍更多的是人类在严苛的生存环境下无奈的选择吧。我可以理解这种“不得不”的残忍,却无法明白刻意复制这种残忍意义何在。

如果说美和丑是一根杠杆的两端,为什么这些艺术家们的创造力更多地表现在丑这一端?是因为人性本恶?是因为美在现实中消失?是因为丑比美更能打动心灵?或者是我们自己在浮躁中渐渐麻木了对美的感受...

我是这样定义艺术的:明显的智力游戏和太现实的东西,都不是艺术。艺术是使我们的精神返回精神家园的力量。优秀的艺术形式使我们抛开现实问题的缠绕而专注于对人性的把握,真正的艺术使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情感重新弥合,心灵得到安慰.艺术是人类灵性的产物.
采薇 发表于 2003-6-1 06: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EN,很好的定义。
艺术是心底的声音,所以是不能够以量化的标准来测量的。
所以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楼主| 妮子 发表于 2003-6-1 07: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好东西)来篇长的了!

行为艺术有三项能指或三种呈现方式:行动(Action)、身体(Body)、偶发(Happenings),三种方式有时单独运作,但更常见的是在同一件作品中互为发生、演进的条件,相互串并,秘响旁通,尤其兼融了实验戏剧、音乐、舞蹈、杂技、魔术、装置艺术、过程艺术、电脑媒介的适应性因素后,则进一步演绎出与社会、文化、政治、性别等相互交契和辩难的可写性空间形式。因此,在当代艺评术语中,行为艺术的称谓统一又模糊地称之为“Performance Art”——既强调其“表演”成份,但又与传统的演艺明显区分开来。

行动(Action)的特征是视艺术家为巫师,博伊斯的思想资源有相当的鞑靼萨满教成份,被阐释者们有意讳避的或许还有弥赛亚精神,十字符号一直贯穿着他的全部作品交替地出现,喻示着唤起的能力和启示的奥义。不幸即爱的本源表征,寄寓着十字架上的真理,因而苦行应然就是“行动”的最高境界,它企及了神秘精神而植根于身体。苦行需要意志,意志属于灵魂中的自然部分。善于运用意志无疑是拯救的必要条件。旅美台湾艺术家谢德庆始于70年代末,终于80年代初期的三项行为艺术《服刑》(1978年9月至1979年9月)、《打卡》(1880年4月至1981年4月)、《仍在服刑》(1981年9月至1982年9月)三项行为每项持续一年,即体现着苦行的当代象征意义。藉由自我囚禁、精神自虐和内在流放的肉体与心理双重的“极限体验”,来追问生存的合法化,倘使没有崇高的认信,没有“因信称义”的蒙召,便不会承受类似十字架上磔刑的人间苦难。

行动包容了与身体相关的全部因素:动作、姿态、表情、活动、呼吸、声音、语调、皮肤、体液、体味等都是作品必然和有机构成部分。早在60年代末期,就由一群维也纳艺术家开创出具有相关主题的行动,在仪式化的表演中使用人和动物的身体、血、液、结合于原始宗教的神秘精神,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命题。

“人的身体是灵魂的图景”(维特根斯坦),在行为艺术的理念中,身体自身已不是审美意义的对象,与传统的架上艺术所迷信的“人体美”的根本差异在于;行为艺术中的身体是形式创造和观念表现过程与完成的“场所”(Site),它搁置并解构了身体思想中的美/丑、男/女、病残/健康等二项对立的模式,转而审视并提示这些对立话语生成的原故和现实境况。在70年代以后,身体(Body)作为“场所”的一个倾向,是针对身体的肉体化处境(性和商品的消费机器)的警示与抗逆。克里斯.伯顿(Chris Burden)让白己遭枪击;吉娜·潘(Gina Pare)用剃刀在身上割出明确图案;奥兰(Orlan)以十年为周期,分别四次与外科专家合作,实施自己的“整/变容”手术,她援引了拉康(Lacan)的镜像理论及克里斯蒂娃的反本质主义女权观点,将手术室变成哲学论争、时装表演、生死交汇、悲喜交加的嘉年华会。北京“东村”自由艺术家联袂创作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1995),即是一个诡异而又充满辩证张力的“场所”,十一个全裸的男女身体叠罗为一米的高度,耸立于一座无名的山颠,把人与人、人和自然以及男女两性,重新置于关爱、怜悯和团契的维度上来探讨本源性的存在关系,给出了身体艺术前所未有的“中国经验”。身体艺术的另一个倾向是对冷模的形式主义尤其是极限主义艺术(Minimalism Art)的反弹,在智力游戏之外,回应着人类日愈以身体去重新注册有机主义或后人道主义的要求。还有,身体作为一种绝对的局部对象,非常适切于后现代主义对堂皇叙事的厌恶,以及对片断、细节、快感的迷恋。因而,社会上一般的人们对性心理甚或毒品的态度,都以福柯(Michel Foucault)式的“极限体验”或“异托邦”(Heterotopia)方式,展现在行为艺术家的作品中。

偶发(Happenings)的本意,是将行为的表演过程中偶然产生的因素和意向扩大开来,出其不意或将错就错地制造出某种“事件”,美国行为艺术家卡普罗(A11an Kaoprow)认为,一件行为艺术作品可借助于一群探旋,下跌的蝗虫来完成。事实上,将自然的偶发因索,援引到某件作品中的显例非常罕见,许多艺术家人为地支配动物来表达某种主题倒是司空见惯,如徐冰的《文化动物》(配猪)、王晋的《娶头骡子》(与母骡演“天仙配”)、盛奇《观念21》(鸟儿拴在阳物上飞动)、黄岩《谋杀》(在冰箱里冷冻金鱼),但这种特殊媒介的运用往往引发道德伦理的(基始主义)争论,在无统一性学理可依的新传统情境下,艺术批评家清醒的立场必须是:区分何者为创新,何者为制造诽闻而“出名”的伪装机制和“游戏大腕”。譬如,两位性感女郎与888条蟒蛇同眠一周,压根就是商业性的竞技娱乐,在性质上,徒有冒险的刺激而与行为艺术没有任何可比较的涵项。当然富有智趣地挪用、反讽,戏仿则另当别 论,这种方法通常是挪用一种现成物或威权的系统,置于另一种普通物体或系统中,改变被挪用对象的性质,使之朝向新的语义弯曲、游移。80年代,卡普罗在西德柏林墙内沿,用奶油和蛋糕砌成一段“柏林墙”,垒成后旋即被观众分而食之且大快朵颐。他用智谋预设了“偶发”的必然,使偶然成为必然、应然和或然,使观众的趋乐心理服膺于一个政治寓言的共同“堆砌”和咀嚼。另一道异曲同工之妙的“墙”,当数北京艺术家王晋和他的伙伴们,在郑州“二·七广场”完成的《冰·天然·1996》。假借郑州天然商厦火灾之后重新开业的(消灾解禳)庆典活动,他们象征性地筑起一道冰墙(高2.5m,厚lm,长30m),冰墙内部冻结了上千件时髦商品(电视机、金手饰、手表、香水、口红等),以及1995年商厦失火现场图片,墙体外观形似巨大的琥珀变体。开业典礼结束伊时,上万名市民蜂拥而至,用镐头、冰戳、石头撬开冰砖、砸碎冰块,倾刻间把全部商品物件抢走。作品的“偶发性”明显是预设的一一对人们非理性的物欲膨胀心理的一种转喻,对当时“经济过热”现象施以双关语的修辞反讽。作品的意图实现表明,本土的行为艺术并非是无政府主义之“个人表现”,或如冷战时代那种激进政治激情的绝望移置,也不同于卢卡契所批评的现代派形式主义,在交换价值的影响之下,“现实瓦解成一堆非理性事实,上面遮盖着一张漏掉内容的纯粹形式法则的网”(《历史与阶级意识》)。行为艺术的参与性、日常性和事件性驱动着新的公共艺术“空间文本”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它无意间实践了哈贝马斯(Jurgen Habennas)的“交往活动理论”,不同的是行为艺术家对“现代性”话语从不抱有“未遂理想”的祈向,他们只是用个人方式表达了社会质询性质的关照与警示,这可在赵半狄的《半狄与熊猫眯》中索引出更丰富的能指。赵挪用了公益广告模式,来幽默、轻松地表达社会危像,如环境保护、下岗、毒品、伪劣假冒商品等,艺术家“有机知识分子”(葛兰西)的批判角色,在此“转喻”为平凡的社会工作者或“半个社会学家”。

毋庸讳言,社会文化转型所带来的普遍焦虑,自我转化与改变他性,在更新庸常的凡俗身份与充当更有权利、更有公共魅力的角色之间去冒险,构成了20世纪末最聆噪也最富于谬趣的悲喜剧运作机制与秘密,行为艺术要求观众的参与和认同,或许因为它是一剂解咒祛魔的“偏方妙药”,是反省生活、历史和爱欲,唤起行动能力的起点。
~伊冰~ 发表于 2003-6-1 17: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在艺术家眼中看来至高无上的艺术表现
怎么看怎么变态,惨忍
记得很早以前在书上看到过
有一位艺术家竟然在自己的寓所里自杀
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作为他一生最后的一个艺术行为
真是真是。。。。。。。
咖啡 发表于 2003-6-25 16: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是哗众取宠?变态?自虐?情色?艺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3 17:04 ,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