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ela

[转帖]曲种杂谈

[复制链接]
 楼主| Adela 发表于 2003-1-29 05: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波尔卡

  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玛祖卡节奏等三种类型。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最先用之于歌剧和器乐创作中,如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
 楼主| Adela 发表于 2003-1-29 05: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玛祖卡

  波兰民间的一种男女双人集体舞。运作有滑步、成对旋转、女人围绕男子作轻快跑步等。起源于波罗的海沿岸马祖尔人聚居的马索维亚一带。十八世纪起,流行于欧洲各地。其音乐特点为:中速,三拍子,重音变化较多,以落在第二或第三拍上者常见,情绪活泼热烈。作曲家肖邦曾将此体裁加以发展,写了许多著名钢琴独奏曲。
 楼主| Adela 发表于 2003-1-29 05: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步舞曲

  原为法国土风舞,一种三拍子的舞曲。约1650年传入宫廷,逐步变成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舞曲,流行于贵族社会。十七、十八世纪常用于古钢琴组曲和管弦乐套曲中,作为一个乐章(常为第三乐章),也可作为单独的器乐曲。其结构为三段式曲体,中段常用三个声部写成,故称“三声部中段”,沿习至今。
 楼主| Adela 发表于 2003-1-29 05: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圆舞曲

  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奏明确,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每一拍重音较突出,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
 楼主| Adela 发表于 2003-1-29 05: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旋曲式  

    起源于欧洲民间的轮舞曲,十八世纪初叶法国古钢琴曲多用之。以一再反复的基本主题与若干各不相同的“插段”交替出现为原则。其图式为:A(基本主题)+B(第一插段)+A+C(第二插段)+A…。这种曲式适宜于表现活跃欢腾的情景,奏鸣曲、交响曲等大型乐曲的末乐章常用之,以热烈的气氛结束音乐。在歌曲中也有回旋曲式性质的作品,如冼星海的《到敌人后方去》等。
 楼主| Adela 发表于 2003-1-29 05: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变奏曲式  

    先奏出一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即变奏),使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其图式为: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少则三五次,多则数十次。变奏之主题,大都较优美动人。常有用变奏曲式写成的独立乐曲,也有用于奏鸣曲等大型乐曲中(通常用于慢乐章)的,如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6 15:08 ,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