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夜未央

抗典完全手册

[复制链接]
Bird 发表于 2003-4-22 04: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社记者:当我的妻子战斗在防治非典前线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20日18:24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20日电 题:当我的妻子战斗在防治非典前线……
  新华社记者李柯勇
  我的妻子就在治疗非典型肺炎的第一线工作。对这一点至今我都难以置信,因为我
没料到这么可怕的巧合竟会落到自己头上。
  当时消息来得很突然,早上她还像往常一样洗漱、吃饭,然后骑自行车去上班,下
午就打电话来说,她接管的一个病人疑似非典,医院安排她隔离。那是4月7日,到今天
,我们已有整整半个月没见过面。那时窗外的杨树还垂着暗红的杨花,而今已是绿满枝
头了。
  隔离前她恰好在读一部法国小说,我们的现实生活几乎原样复制了书中的情节。在
小说开头,主人公里厄医生把妻子送上火车,因为她要去外地养病。不久,医生所在的
城市就因流行性疾病爆发被封闭起来,两人失去了联系,直到将近一年后疫情结束。
  我的医生妻子被隔离时,我也正要出差。作为一名记者,出差自然是家常便饭,但
这次离京我心情很复杂。妻子是第一次读这本书,只读一小半就丢在家里了,恐怕要等
非典疫情过后才能继续下去。而我早已熟知故事的全部:到结尾城市重新开放时,里厄
医生得到了妻子去世的噩耗。我庆幸她还没有读到这里。
  当然,非典的严重性远不及小说家笔下的恶性传染病,它得到控制的时间也远不用
那么久,即使不幸被传染,出现严重后果的概率也要低得多,但是要想让作为当事人的
我除掉心中的恐惧和忧虑,实在不容易。
  万一呢?万一呢?我不停地问自己。小说中,里厄在送走妻子时还说了句“得好好
保重啊”,而我,在妻子离开时连这么句话也没来得及当面对她说。
  我不希望妻子知道我这些想法,那会削弱她的信心。现在我之所以敢把这些写出来
,是因为我清楚,处在隔离中的她没机会也没精力看到这篇文字。万一她看到了,我也
希望她能明白:生活与小说毕竟是两码事,我不相信我们真会那么倒霉;并且,死并不
是最可怕的事,我们相爱才最重要,单为这一点,她也应该与疫情顽强地抗争下去!
  我们所处的时代比里厄夫妇进步得多了,我们可以通过电话随时了解对方的情况。
但这实在说不上幸运,因对情况一无所知而茫然无措和眼睁睁地看着事态发展却无能为
力,这两者究竟哪一个更好些,很难说清。
  “我们医院有五个护士发烧了。”这是她4月9日晚给我发的一条手机短信。有生以
来,我还从没觉得“发烧”两个字是那样可怕,因为它们不再代表平常的头疼脑热,而
是意味着有可能卧床不起,有可能被切开气管,有可能……我不敢多想。接到这条短信
后,我每天都对手机提心吊胆,生怕这两个字再出现在屏幕上。
  10日,她说:“医院里不接触非典的人都不住宿舍了,整个楼都快空了。”这条短
信让我心里一阵酸楚。他们那幢宿舍楼有6层,每层30多个房间,原来每间房住三四个人
,而现在她却孤零零地走在空荡荡的楼道里,我能体会她的心情。她父母都在外地,被
隔离以后,她迟迟没有如实告诉家里,怕老人担心。而我又不在北京,所有的担子都得
她一个人挑了。
  11日是她最艰难的时候。那天周五,有确切消息说下周一他们医院将把她所在的急
诊内科病房改辟为非典专用病区,她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么申请调到其他科室,要么留
下来每天和非典患者接触。“我怎么办?”她问我。
  其实她有理由离开,因为她并非呼吸疾病和传染病的专业医生,这么重要的工作应
该让专家来做。而我,自然盼着她尽早远离传染源。可是她十分犹豫,她说:“我就这
么走?这就是临阵脱逃,那多丢人?”
  我承认当时我很自私,我对她说:“这种时候还怕丢人?我可不希望没有老婆。”
  
  她勉强笑笑说:“还有,原来我管那个怀疑是非典的老太太已经确诊了,而且就快
不行了。我实在不忍心丢下她不管。她家里人对她特别好,她儿子真是孝顺,每天在那
儿守着,现在也被传染了。”
  我说换了别的大夫一样会照顾她,可她还是拿不定主意。最后我都急了:“这事有
什么好犹豫的?要么走,要么留,你决定就是了。”
  她在电话那头哭起来,责问我:“你怎么这种态度?”然后就挂了电话。
  我很内疚。过了一会儿,又打过去向她道歉,然后说:“要我决定,我还是首选让
你离开。但是情况究竟怎样你比我清楚,你怎么选择我都支持:走了当然好,但是你要
想留下我也同意,因为我感到骄傲,我老婆很勇敢。那你就不仅是我老婆了,而是英雄
啦!”
  她笑了,说周末两天再考虑一下。14日,她正式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5名专治非典
型肺炎的医生之一。
  不光我担心她,她也对我放心不下,因为我这次出差恰好是去被认为是非典发源地
的广东省。临走前,她坚持让我带上板蓝根和阿奇霉素。“不是说板蓝根不管用吗?”
我问。
  “管它管不管用,你先吃着吧。”她说。人民医院并非治疗传染病的专业医院,连
传染科都不设,所以我妻子刚接手非典时,也没什么好的治疗办法,给我出的主意比社
会上传言的法子高明不到哪儿去。
  当初得知我娶了一个医生,不少人意味深长地祝贺我:“你很幸福啊!”其实情况
不像他们想像得那样。有一个医生妻子,我不仅日常生活受到许多限制,而且并没有享
受到“全天候保健”的待遇。她是个柔弱的人,平时对待病人似乎很坚定,一旦我出点
问题就没了主意,常在我是否需要吃药、该吃哪种药之间犹豫不决。她说:“要是将来
你得什么大病,我一定让别人治,我可不敢上手。”木匠家里常有拉不开的抽屉,拳击
手看见自己的儿子流鼻血就惊慌失措,相声演员一到台下便拙嘴笨腮,我的医生妻子也
是这样。你看,和医生结婚有啥好处?
  我想说的是,仅仅是出于对她的爱和尊重,她的非典预防建议我才都照办了,明知
道可能没用。
  事实证明,我并没有被传染,妻子也尚未出现异常,但她还身处险境之中。昨天晚
上,她在电话里又哭了,当然除了累也没更多缘由。“就是想哭。”她说。
  我无话可说,只能告诉她,这两天北京又凉了,要多穿点衣服。我知道,我是她的
精神支柱,同时她也是我的精神支柱。我想,只要有像她这样一群人战斗在第一线,我
们战胜非典就有希望。
~伊冰~ 发表于 2003-4-22 05: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夸张?
不会吧?
同事都有这种恐慌的感觉~
但是我真的不觉得~
本来还要五一出去LU游~~
还没等我计划,他们马上就来反对我了~
不许我出去,开玩笑说如果我出去了
回来就把我隔离两个星期~~~真是岂有此理~
有这么严重吗~~看新闻媒体都说和这么什么什么的~
Bird 发表于 2003-4-22 16: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资料--瘟疫回顾

发信人: nknevstop (不能承受之轻), 信区: SARS
标  题: 人类与病毒第一次较量——首度疫情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Apr 19 00:10:10 2003), 转信
直到今天,没有人知道这场发生在两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雅典的瘟疫从何而来,但可以
确定的是,疾病几乎摧毁了整个城市。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雅典的市民们生活在噩梦之中,身边强壮健康的年轻人会突然发
高烧,咽喉和舌头充血并发出异常恶臭的气息。不幸的患者打喷嚏,声音嘶哑,因强烈的
咳嗽而胸部疼痛 疾病像恶魔一样席卷整个城市,任何口服、外敷的药物都无济于事,最
后,医生也被感染而生病。恐慌面前,人们开始选择放纵的生活,没有什么比现时的享乐
更能使他们逃避现实的恐惧。于是,雅典城因为人们的绝望而土崩瓦解。
两千多年过去了, 烈 摧毁一座精心建造的文明嘲 畹牟伊乙廊淮萄郏?獬≡帜驯灰桓鲂?
存的学者记录下来,他叫修昔底德,从此,人类遭  瘟疫的编年史,从这里打开。
--
发信人: nknevstop (不能承受之轻), 信区: SARS
标  题: 人类与病毒的第二次较量——霍乱恐惧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Apr 19 00:14:38 2003), 转信
1831年,没有人能够想到,一场将持续几十年的霍乱大潮即将来临在第一波霍乱菌的袭击
中,英国至少有14万人死亡,一些小村庄几乎全村覆灭。
霍乱,被描写为“蹭摧毁地球的最可怕的瘟疫之一”。这种叫做霍 一【? 的菱形细菌,
通常通过不洁的饮用水传播,它能够寄存在肉类、牛奶、苹果等食物上数天。
当然,对于19世纪初的人类来说,这种可怕瘟疫发生、传播和控制都是一个谜。每天,在
英国的城市和乡村,都有灵车不断的往墓地运死人,工厂和商店里没有人的活动,人们到
处寻找药物,作最后无力的挣扎。宗教领袖们把病魔的蔓延看作上天对“人类的傲慢”所
做的惩罚,许多人为自己的“罪孽深重”而祈求宽恕。当患者从肠痉挛到腹泻,到呕吐、
发烧,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后面临死亡时,人们能够感受到的,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1832年霍乱在英国平息以后,人类对疾病理论的研究,却从这次灾难后开始了漫长的征程

发信人: nknevstop (不能承受之轻), 信区: SARS
标  题:  人类与病毒的第四次较量——美国流感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Apr 19 00:17:21 2003), 转信
  翻阅美国年鉴你会惊讶地发现,1917年美国人均寿命大约51岁,到了1919年,
人均寿命仅有39岁,流感病毒在一年中吞噬了50万美国人的生命。
  一开始,医生们甚至不承认这是流感,谁也不会想到,常见的普通感冒,居然
可以变异成为杀人的怪兽。流感传染的速度如此快,几乎每个暴露在疾病下的人都
会在大约两天后得病,健康的青年人成为主要的袭击目标。灾难一直波及到几乎整
个世界。
  1918年流感,美国有超过25%的人口受到感染,全球由此死亡的人数估计
4000万
  
发信人: nknevstop (不能承受之轻), 信区: SARS

标  题: 人类与病毒的第五次较量——杀人蚊虫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Apr 19 00:19:44 2003), 转信
2002年的夏季,“西尼罗河”病毒在美国再次暴发,从1999年到2002年四年间,这
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夺去了几十人的生命,一百多人受到感染。
   西尼罗河病?是在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区的一位妇女身上分离出来的,近年
出现在欧洲和北美的温带区域。
  专家认为,每两百个感染“西尼罗河”病毒的人中只有一个可能引发致命疾病,
但对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统较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发脑炎直至死亡。虽
然政府投入300万到500万元用于灭蚊,但这样无处不在的威胁仍然足以使人们恐慌。
  这种病毒的防治,除了清除积水,使用驱蚊水和穿长袖衣服防止传染外,似乎
并没有更好的办法控制它的暴发。在美国政府宣布“西尼罗河”病毒在2002年严重
暴发时,人们不得不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
  
非典——人类与病毒的第六次大较量
今天当来自世界各地的第一流的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在防非典第一线的时候,也许第六次与病毒的较量将同样以胜利而告终。
  千百年来,各种致病的微生物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人类的世界,相反,它们随着人类的演进而不断的变化,在我们的体内寻求适合的存在方式。当这些微生物变异而足以突破我们的免疫防线时,疾病出现了,蔓延了……
  从狂犬病、天花、黑死病,到禽流感、疯牛病,甚至艾滋病,每次病毒对人类的进攻,都让我们付出惨重的代价。
  病毒凶残触目惊心,人类因顽强奋力前行。人们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劫难之后重新找回生存的力量。在人类与病毒抗争史上的5个值得记取的片断中,每一个生命的存留都包含着医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
  人类认识世界的进程将是永无止境的。[摘自新浪新闻]
pyacmc 发表于 2003-5-8 21: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谢谢鸟的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7 09:54 ,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