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8|回复: 6

[转帖]向《英雄》鞠躬,然后,竖起中指!!!

[复制链接]
Evis 发表于 2003-1-3 21: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偶像张晓舟曾这样说崔健:“如果你想朝他竖中指,还是先向他鞠个躬再说吧。”张艺谋也许不能跟崔健相提并论,然而说到《英雄》,我一下子就想到这句话。10月下旬,《英雄》为获角逐奥斯卡资格提前在深圳小范围公映,只有少数人看了这部电影,然后很正常地出现了对《英雄》的批评,如它像一部“好莱坞烂片”等等。我是想说《英雄》不是好电影来着,但是,张晓舟的这句话不由自主地冒出头来:
  是的,如果你想朝《英雄》竖中指,还是先向他鞠个躬再说吧。
一、鞠躬

  《英雄》是华语电影中在商业上最具野心和诚意的电影。看完《英雄》,我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张艺谋已然跃上广阔的国际舞台。至于从前我们关于他究竟能不能拍好城市题材,是不是只能拍农村题材这样的讨论,我想张艺谋是不会再介意了。在《英雄》这样的电影面前,这种议论因为视野的狭隘而更像是一个玩笑。
  把《英雄》称作国产电影最具野心的作品,或者用“空前”这样的词来形容它,都不为过。与它相比,《天脉传奇》这样的电影只不过是粗制滥造的三流货色,到2003年便不再有人想起。可是数十年后若有人写中国电影史,却怎么都会提上一笔《英雄》。《英雄》是国产电影的第一部“大片”,它具有一部“大片”应有的一切元素:巨额投资,3000万美元应当是华语电影投资最大的一部;豪华阵容,张曼玉、梁朝伟、李连杰、章子怡等皆为已在国际影坛发展的当红影星;制作精良,这个词挺难描述,但却是我看完这部电影最先打进我脑袋里的一个词。记得当初同事去《英雄》剧组探班,发现其中兵士拿的道具都是真皮制成。这个细节应可以印证我对《英雄》的这一印象。上述种种,都使《英雄》可以跻身于众多好莱坞大片之中而不用面带菜色。
  《时代周刊》说,《英雄》肩负了亚洲电影的希望;谭盾说,《英雄》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英雄》的制片江志强说,它一定会让好莱坞兴奋地尖叫。因为处于中坚位置的香港电影的空前衰落,华语电影也随之越来越面色苍白,血气不足。《英雄》在此时的出现就更有“救市主”的味道。以我的经验,《英雄》以这样的品质毫无疑问地会成为国产电影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电影,甚至也极有可能超过《卧虎藏龙》,跻身“2亿美元俱乐部”,成为华语电影的票房新霸主。在评介《英雄》的好与坏、是与非之前,必须承认,它的确是华语电影的救市英雄。
  上述评价其实与艺术评判是两回事,我会向所有我见过的人推荐《英雄》,但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我喜欢这部电影。鞠完躬,我将开始的批评。但很显然,在不断地伸出中指之前,我仍然要不断地鞠躬。

二、鞠躬,然后……

  《英雄》是部很美的片子。
  电影分段精心渲染的黑、红、蓝、绿、白五种色调,不仅创意新颖,而且使形式感得到非同凡响的强化;堪称经典的对打场面,至少有两场。一是张曼玉与章子怡在黄叶林中对打,确可以用“视觉的盛宴”来形容;一是梁朝伟与李连杰在九寨沟湖面的对打,镜头从水底望上去,只见两个人影轻轻点水掠过,如梦如幻;《英雄》而且大量运用了CG特效,李连杰与甄子丹对打的戏,水珠凝结,剑穿水而过。《卧虎藏龙》的对打戏本来已经很精美,但跟《英雄》比起来,甚至觉得简陋了。周润发在竹尖上未免笨拙,哪有梁朝伟与李连杰在湖面点水的轻盈。
  《英雄》在叙述上对《罗生门》的借鉴,为一些论者所诟病。但其实我仍然觉得这恰恰是张艺谋的技高一筹之处,“抄袭”经典从来就无可厚非,关键看“抄”得如何。《英雄》的此种“抄袭”显得很有技巧,一方面容易给人“很艺术”的错觉,另一方面却完全放弃了《罗生门》的晦涩与恍惚。

  但,《英雄》其实是个没有人味的电影。
  《英雄》里是没有人的,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是符号,或者用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例证。张曼玉、梁朝伟,这些优秀的演员对电影所起的作用其实只是他们的响亮的名声,演技可抛在一边。也许,张艺谋压根儿就没想过人物塑造这回事。在电影里,我只知道他们之间有些情感纠葛,但他们的性格,我毫无了解。而《卧虎藏龙》里,章子怡(玉娇龙)的任性、周润发(李慕白)的“闷骚”,杨紫琼(顾秀莲)的深情含蓄,都令人印象深刻。章子怡与杨紫琼在武馆对打那场戏,一句台词都没有,两个女人的复杂的内心争斗却抒写得淋漓尽致。而《英雄》里章子怡与张曼玉的戏打得漂亮得多,对于揭示二人的内心世界则毫无助益。

三、竖出我的中指

  《英雄》最令我不满之处,是它在历史观上的空前倒退。
  《英雄》里,残剑(梁朝伟饰)三年前曾经行刺秦始皇,但最终他放弃了。无名(李连杰饰)去行刺前,梁朝伟写下两个字劝阻他。这两个字,秦始皇一猜即中,“天下”。于是,李连杰最终也扔下了行刺的剑。
天下”(我真想在前面加上粗口三字经)。为了这***(此处删去三个字)两个字,多少白骨,多少雪白血红,都可以轻松地一笔勾销,一个转身就忘却。《英雄》里没有心思也没有勇气去表现被虐杀的鲜血和尸体,有的只是对通过CG特效制作出来的满天蝗虫般的箭簇表现出的津津乐道。同是第五代的陈凯歌,三年前也拍了同样题材的一部电影,《刺秦》。我虽然不喜欢陈凯歌,《刺秦》也曾酿成也许是空前的惨败。但对于这部电影,我一直保持着我的尊敬。《刺秦》里,却出现了大量的尸体,儿童的,被活埋的,令人疯狂的。《英雄》里的秦始皇气宇轩昂,哪怕他在三年内让大殿空空荡荡,不敢让人近其百步,他也一样能够气度不凡;《刺秦》里的是一个时常歇斯底里的有时猥琐的秦始皇。
  《英雄》甚至为秦始皇的出尔反尔也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秦始皇以“心中无剑”劝诫李连杰“不杀”,而李连杰将走出宫门时,众大臣则反过来劝诫秦始皇发布“杀”命,如果不杀,则破坏了秦始皇制定的律法,不利于一统天下。于是秦始皇一挥手,万箭齐发。
  陈凯歌在《刺秦》里质疑的是,历史车轮的所谓前进中,所谓的“必然”带来的可耻的鲜血。从19世纪末开始,现代哲学诸家就纷纷对这种“必然”进行了严厉的质疑。更远的中国古代,也早已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悠长叹息。可惜,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却继续着“天下”的陈辞滥调。
  陈凯歌是文人,他最大的优点和毛病都在于他散发出的精神贵族的文人气味。张艺谋不是文人,他最大的优点和毛病也都在于他在文人气质方面的缺失。
  片尾,字幕浮起,秦始皇终于一统天下,从此天下太平,人民安定。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被刻意忽略了。
  这是我在看完《英雄》,向张艺谋充满敬意地鞠一个躬后,竖起一根中指的重要原因
妮子 发表于 2003-1-4 03: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雄》里的台词太烂~~~只记得他们说“好快的剑”
好好的片子,一有台词就都不是意境中的《英雄》了~~~其它还可以,创意不错!!
蓝妮 发表于 2003-1-4 04: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画面不错
 楼主| Evis 发表于 2003-1-4 16: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个《英雄》之绝对理性批判

作者
郝建

简介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

  从何时开始,我们把华丽当好看

   看电影《英雄》,我感觉是面对着一幅中国山水画,皴法也有了,渲染也有了,墨色
也有了,构图也有了,山也有了,水也有了,叶子也有了(胡杨叶),树也有了--可就是
没有人。

  在前人的多年探索和历史性进步之后,在李安的创造性成功之后,同样是世界级大师
的张导演怎么就有本事把一个武侠《英雄》的脸孔涂抹成这个样子?

  《英雄》可能是挺好的旅游广告片、申奥宣传片、中国文化专题片、爱国主义教育片
。不要骂我,这不是我在搞笑,这是电影主管部门某处级干部对《英雄》的赞美,报上发
表的。要我说,《英雄》还是精美的武打镜头教学片,华丽眩目的特技演示带,可它不是
一部好看的电影。

   只要镜头拍得漂亮,一部电影就足以感动人吗,就叫好看吗?首映式上,有记者十分
幽默地问张导演:"张艺谋,《英雄》这部片子除了打架、风景和大明星以外你还有什么?
"就我的理解,那位记者关心的也是这个问题;那记者其实是想问导演,你这部影片的故事
讲得怎么样,有没有给观众深刻印象的人物,你想跟我们传达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张
艺谋不能理解"打架"这个词在这个语境中的幽默。《北京青年报》还用《怒斥"变态批评"
张艺谋出离愤怒》来单独报道张导演对这位记者的斥责。张导演引用别人的话说那记者的
提问里有"仇恨"。我倒看不出来。这位记者的话被指责为"变态批评"。变态批评四个字是
在引号里的,不知该文这是在引用谁的话。现在,看《英雄》,说《英雄》,我们正在一
起回答这个问题。毕竟,再没有秦王来统一我们的说法了。

  怎么把武侠片的那点意思弄成了不好意思

   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电影人对世界电影至少有一个贡献,那就是把动作性的武打片和警
匪片由世界最烂拍到世界最好。他们把武打动作片拍得有些名气、有些好看、有些意思。
李安的作品继承了胡金铨开创的文人武侠片传统,强调山水画的意境,引入了京剧武打节
奏和鼓点打击乐的使用。他的武打场景的诗情画意,竹林、寺庙等等设计也是从胡金铨那
儿来的。这些影片有一种文人在美学上,甚至空间关系、人际关系上自己的解释。这次张
导演拍摄《英雄》,仔细观看胡金铨的《龙门客栈》和徐克、李安等人的武打片作品应该
是必须认真做的功课,对谭盾可能也是如此。

  只有个别地方镜头不太对,为变化而变化。无名与长空打斗那一场只是为了让镜头跳
一下就硬接上一个高处的大镜头。这其实降低了武打的紧张度,让观者跳出去离开了气氛
。结尾加长城的镜头也跟影片毫无关系。首映式上有人替李连杰表功说是他的主意。但总
体上《英雄》的视听语言十分漂亮、有力度。张艺谋把《英雄》的画面、节奏、音乐做得
十分美轮美奂,也能把武打动作拍得眩目,镜头的节奏剪辑也绝对张弛有道、具有视觉的
冲击力。

  为什么我不觉得这影片好看?因为张导演没有学到李安电影的魂。张导演这回少了点
什么?

  美学的暴力:不讲故事硬灌理

   《英雄》怎么就弄得这么不好意思?初中生都能回答出来:故事不对劲。

  读过小说,我心就凉了。这文字和故事都像是陈凯歌写的,《荆轲刺秦王》时期的陈
凯歌。今年陈凯歌有了较大进步。从讲故事的章法来讲,《英雄》实在是怪得厉害。所有
的情节和以前发生的事情,都搬到秦王面前来讲。而且,只有秦王是惟一的听众,惟一的
评价者,是明察秋毫的判断者,是洞若观火的分析家,是感天动地的圣人。《英雄》没有
故事,因为它所有的情节、转折、台词都不按照人之常情来。《英雄》当中所有的理儿都
是从张艺谋这儿来的。残剑跟在大殿上跟秦王做殊死搏斗,刀划到秦王脖子边,他忽然"顿
悟"了。他就非等到那节骨眼上才整明白秦王是胸怀天下的大英雄!他一定是预见到这个秦
王后来要成为秦始皇,要建立大一统来为天下人民谋福利。还有绝的,秦王知道了无名是
来杀自己的,他居然把剑扔给了台阶下的无名。后面还有更绝的:秦王心神气定地看着挂
在墙上的那个"剑"字,忽然转身说顿悟了--他看出那"剑"字的真谛是"和平"。我忍不住鼓
起掌来,那是那天首映式上影片放映中唯一的一次掌声。故事哪有这么讲法的,台词哪有
这么写的。咱不带这么玩好不好。任何剧作法都不会教作者这么随意转变,因为那不符合
我们普通人思维和说话的方式。要顺着张导演的故事这么讲,那秦王就不应该还用乱箭把
李连杰射成刺猬,就应该收了他当贴身卫士才对。也许,发行商可以让观众在电影院里不
动窝,正好下面一场接上看李连杰演的《中南海保镖》。无名明白了秦王是为天下求得和
平的良主,可无名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转身就被秦王下令杀死。他还向秦始皇托付天下


  主题:打死我也不说还是打死也说不清

  我小有纳闷但并不太惊讶的是:在前面已经有那么多人情味十足、情感丰厚感人的武
侠影片之后,张艺谋导演怎么有本领把《英雄》拍成这么一部惊人之作:它毫无人味、充
满了皇权思想的豪情壮志。它为中央极权式封建主义的帝王抒发心中的种种崇高志向,宏
扬秦王为天下着想的情怀。北京首映式上,前面几个问题基本上都围着本片的意义发问:
您到底要跟我们说什么?可张艺谋的回答基本上可以用《甲方乙方》的台词来形容:打死
我也不说。他只说我要拍好看的电影。李安的《卧虎藏龙》有人性情感的核心,那就是人
性的压抑和解放。吴宇森的《变脸》中对那个黑帮头子的小孩的处理就蕴涵着多少超越性
的人道情感。为了在结尾处让他再出来,吴宇森逼着制片人又多花了百十万美金。

  回头看看这位《英雄》,问题也许就出来了。为什么故事讲出这般模样?最大的毛病
在于《英雄》的要说的道理是硬说出来的,是反历史,反人道的。导演、编剧自己信不信
我不知道,但他自己都说不圆。这就是美学的暴力,就是用强力的叙事和有感染力的语言
来言说一些违反历史判断和基本人性情感的硬道理。这些历史知识和历史判断是在一个相
对可知的范围里。以前的爱森斯坦和希特勒的御用俊俏女导演莱尼·瑞芬斯坦都是这方面
的大师。

  据本片的编剧和宣发人员说:《英雄》提出的是"放下屠刀,结束恐怖"的精神。可据
史书记载,秦在求统一时就用了坑赵国降卒45万和保甲连坐等恐怖手段,秦始皇统一后除
了统一秤杆、尺杆和文字外,还干了别的事业:焚书坑儒、统一思想、弄得罪犯遍地。要
这样看,他是一个成功的恐怖统治者。即使以孟子的思想看,秦王也是反动分子。孟子说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他还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章句上》)就本片故事说,
秦王在刺客放下刀剑后他自己也不肯放下屠刀。我觉得,《英雄》的那点意思不过就是放
下刀剑,停止反恐。

  于是,我们听到了这两个同学的隔年对话。陈凯歌在《荆轲刺秦王》中把自己当成美
学帝国中可以宣判一切的皇帝并颂扬开天辟地的皇帝,他要说的是"我是皇帝,你们要理解
我"。到了2002年,张导演来应答,他对着咸阳山沟里的秦王坟墓和自己的老同学说:"皇
帝,我们理解了你。"

  谁导演了张艺谋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影响《英雄》的几个因素。首先当然是他自己想拍大片,要跟已
经拍过国际大制作的其他导演叫一板。正因为张导演不是为了追求衣食足而受苦,不是为
了稻粮谋而是为了过把瘾而谋,我对他更看不懂。其次,强势话语说过的"焚坑事业待商量
"是决定本片主题的政治氛围。再看,还有商业要求。我估摸,制片方很可能对张艺谋提过
要求:"就照李安的《卧虎藏龙》的风格去拍。"不然导演不会一切照着《卧虎藏龙》的路
数走。就艺术影响说,我们可以看到《罗生门》影响了无名与长空决斗那一场;《末代皇
帝》教会他绸子底下做爱和在大殿中挂满绸子;锣鼓点子打击乐器的使用是从由胡金铨那
里来的。《新电影》有位尚可先生分析得很贴切,用这些别人的元素完全无可厚非,但是
遗憾的是我们看不到这里面导演的超越和自己新的创造性。对比《卧虎藏龙》的人性描写
,我实在是觉得张导演是得其形而忘其意。难道张导演是不讲职业道德,随随便便就跟掏
钱给他拍片的雇主摇头的"不"先生?也许,张导演身后有比制片人更厉害,说话更管用的
老大哥?这时,我就看到由陈凯歌开头,同班女同学继承发扬的《荆轲刺秦王》、《雍正
王朝》以来的古装主旋律。这几年这类片子可时髦又讨好。毕竟,他们还没有像张俊以在
《康熙帝国》里那样直白地替帝王用第一人称抒情高音唱出来:"我真想再活五百年"。就
思想资源说,90年代极端时髦,至今仍风情不减的民族主义情话--民族主义与权威主义打
情骂俏的话--是张艺谋这部影片的主旋律。张艺谋的转向发生在1999年,他拍了《一个都
不能少》。但他把魏敏芝想挣50块钱的动机在影片中演化成带领学生做好人好事的高尚行
为。魏敏芝要的是一弹呱呱作响、能花能用的人民币,结尾时,导演给了她一盒花花绿绿
的漂亮粉笔。那部影片不被嘎纳电影节看好,张导演给电影节主席雅各布发了一封信宣布
退出。其实,他那封送给到雅各布手上的信是给这里的干部和群众看的,那使他多年来第
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受表扬。

  这几天,在文化人和记者圈子里,谩骂《英雄》、褒贬张艺谋是一件很庸俗的事情,
显得很没起子。我有几次提起《英雄》,立即遭到晒笑。原来"天下"早已经整明白了的道
理,我还在拿着当思想说。但我不是英雄,俗人只能说点很多人都在议论的十分平俗的看
法。我担心和不担心的是:影片的票房会说明这里和世界各地的老百姓到底喜欢什么样的
英雄。
~伊冰~ 发表于 2003-1-4 17: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就听说这部影片很轰动~!~
不过至今尚未在我市影院上YING~!
连碟子都租不来~!
而且网上下ZAI网速好慢~!还是盗版DI~!
等偶看过了,再说~~~~`
狐狸 发表于 2003-1-6 18: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昨天看过了,虽然是盗版地。
不想说什么,因为看过后的
感觉竟然是——
——一般!
很一般!
……
[em07]
Alice 发表于 2003-1-6 19: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看了,感覺也一般~~~~

  而且電影院里很~~

  看過后~~就是失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5 18:01 ,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