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8|回复: 1

不是消费不足是如何使储蓄转成投资

[复制链接]
五湖四海 发表于 2003-2-11 20: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来到处看到关于消费不足,如何鼓励人们多消费的讨论。从高官到学者,不一而足。我认为中国现在的问题,并不是消费不足,而是如何使储蓄转成投资。不应该鼓励消费,尤其鼓励私人汽车的消费,更是洪水猛兽,饮鸩止渴。
  总需求不足的原因
    中国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虽然达到百分之八,远高于其他主要国家。不过,相对于中国的潜在增长率,还是偏低的,平均物价也有一些下降。原因之一是总需求不足。如果不是大量的外贸出超、外资进入、国债与政府投资,总需求不足的程度会更大。(详见刘国光等,《经济蓝皮书2003年》。)对这个看法,我没有异议。争议在于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不是消费不足。
  许多人认为消费不足,政府也在鼓励消费,包括用减税等方法鼓励私人汽车。这是大大违反经济效益的。
  消费不足与过分的方面
    不能完全否定有消费不足的地方。这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消费者知识与信息不足的情形,主要由教育与提供信息来改进。第二是有强大外部利益的情形,像保健、教育等,往往也有消费者知识与信息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鼓励与提供。
  不过,如果不考虑由于贫穷所造成的消费不足(这实际上是收入不足),消费往往失之过分,而非不足。这有几个原因。第一,生产与消费对环境造
  成破坏,在环保不足的条件下,人们的消费超过社会最佳量。第二,相对攀比与炫耀性的消费,对个人有效用,但从社会的观点,大体上是相互抵销的浪费。第三,人们天生的累积兽性与商业广告的影响,加上相对攀比与对“曾经沧海难为水”(当前消费降低对将来消费的享受能力)的认识不足,使人们太重视消费,物质主义横流。因此,我们不应该鼓励消费。
  不确定性下储蓄率的提高
    在改革或转型的情形,人们对将来的收入不确定性提高,例如担心失业、损失免费或低租房屋等,使人们增加储蓄率,而减少消费。如果人们这种看法是正确的(没有无知),则增加储蓄,以便增加将来的应变能力,是正确的决策。不过,如果由于总需求下降而使生产减少,则储蓄率提高反而可能使总储蓄减少,这就是凯恩斯所强调的个人理性而社会不理性的情形。但是,既然人们要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化成将来的购买力,社会就应该增加投资,提高累积。因此,只要能让储蓄转化成足够的投资,总需求就不会太低,就能实现人们要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化成将来的购买力的愿望。
  看中国的情形,“城乡居民储蓄超过8万亿元,金融机构的存贷差由1998年的9174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31302元,平均【年】增长率高达50.5%”。但是,另一方面,“企业部门特别是中小企业感到资金偏紧”(刘国光,页2与页6)。看来问题在于储蓄没有转化成为投资,而非消费不足。造成这问题的一个原因大概是资本市场不够成熟,包括缺乏私人银行,而国有银行在这方面又能动性不高。
  政府解决总需求不足的一个方法是靠发行国债来增加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资。这政策是正确的,而且中国的政府负债占政府税收与国民收入的比例,也还不是很高。不过,中长期而言,必须用制度的改进来解决问题。
  鼓励汽车是骑老虎
    短期内,与其鼓励消费,不如鼓励投资。即使要鼓励消费,也应该鼓励有外部利益,或至少外部成本较低的消费方式,例如教育、保健、住房等,绝对不应该鼓励私人汽车。这是因为汽车的消费有三大外部成本(炫耀性消费、拥挤、空气污染),又有钻石性物品的性质(贵重显示经济地位,与炫耀性消费有关;详见《美国经济评论》1987拙作),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很可能造成悲剧。像台北、曼谷等,已是骑虎难下,希望中国大城市不要再走错路。在中国汽车的炫耀性消费作用尤其强大。像北京等大城市,打的比开车经济又方便,何必拥有汽车呢?主要在于展示经济能力。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展示,在社会上相互抵消,没有作用,纯粹是浪费,而这种相互竞争,给人们很大的压力。至于拥挤与空气污染的危害,更是不言而喻。
  (作者为澳洲Monash大学经济系教授)
用言 发表于 2003-2-16 20: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在中国的储蓄额非常的巨大!传统思想促使中国人储蓄,如何将储蓄转向投资是一个时间大难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5 18:23 ,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