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8|回复: 5

佛教的和平思想

[复制链接]
妮子 发表于 2003-5-5 21: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今世界,全人类希望和平。“和平”一词是从英语Peace转化而来的,印度则称为Santi,汉译佛典一般译成“寂静“,即安静的意思。英语的Peace来源于拉丁语的Pax或Pacis。据英语文献,当会场嘈杂时,我们一般习惯说:“请安静。,而英语则是“Peace“。显然,它也是安静的意思,符合印度语言的Santi。Santi一词来源于梵文Sam(寂静),在(奧义书)中有“sam”一词,该书记载有位名叫斯瓦米的印度僧在瞑想前后要口念三次Santi,以静其心。

事实上,为了实现世间的和平,有各种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但从根本上讲,心灵的和平尤为必要。佛教为了达到实现心灵和平的目的,主张精神统一的dhyana(冥想),以求心灵安静。

汉译佛典将dhyana译成“禅”。今天一般认为它是断绝思维,难以思量的禅公案。其实这是后来的发展,原意是安静冥想,达到心灵平静,这才是禅追求的目标。

心平气和地与人交往是佛教伦理行为的基础。佛教主张人与人之间用相互对话的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根据不同的事情,也有许多难以讨论解决的问题。初期佛教认为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是徒劳无益之举。比如:世界有限还是无限、世界永恒是最终消灭、灵魂与肉身同一还是各别、觉悟者死后是否存在等,对这些问题在今天也是尚未得到结论的难题。佛典中,释尊对弟子们关于这些问题的提问不作任何答复,置之不理,即以“四记”中“舍置记”处之。

“舍置记”所要说明的是认为对形而上学的问题进行讨论毫无意义。佛典中用毒箭的譬喻,说明了这种徒劳性。向被毒箭射伤的人询问射箭者是谁、是婆罗门教徒还是王族、是庶民还是奴隶,射者的肤色的黑白、个子的高低等等,当你打听这些时,恐怕箭的毒性已经扩散全身而难以挽救了。这时,至关重要的是先拔出箭头,进行抢救治疗。因此,佛教认为,不必要去讨论那些不能解决或超越思维能力的问题;正确认识生存于当世的我们应该如何谋求真正的生存之路,乃是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

那么,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当今,最为重要的既然不是上述形而上学的思辨理论,那究竟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慈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般人看来.显然是各以自己的人格而彼此对立的。但是,在人们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却有因缘联系、因果关系的存在。因此,从这因缘联系、因果关系的观点来分析,他人决不是与自己相违的对立存在,而是作为关心自己的一种对象的存在。替他人分担疾苦,乃是慈悲精神之所在。

实现慈悲精神,也许有人认为对宗教来说非常困难,不易实践。佛教不以为然,它认为这种慈悲精神的实践,不仅仅表现在伟大的宗教家身上,而且,一切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在进行着这种实践。所谓慈悲是不求报酬的爱,有如父母对子女的爱,或对困难者的帮助行为,如向问路者指道,并不求任何报酬。人们就是在这种互爱的行为中生存的。

损害慈悲的即是恶。佛典中阐说的有五戒,并以不杀生戒为首。对生存者来说,剥夺其最为重要的生命是最大的恶。综观佛教历史。他们认为剥夺人的生命是最为不善的行为,并力求做到不杀害一切生灵。

被称为沙漠宗教的西亚洲以西的宗教,曾经有过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后来,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物质和精神上逐渐得到丰富,结果主张要怜恤鸟兽。在西方,古代和中世纪并无爱护动物的思想,进入近代这种思想才开始兴起。比如,虽有圣者向鸟类说教的传说,但是,这些圣者的弟子杀死教会的牲猪,把内拿去送给病人,圣者却不作任何指责。据说,只禁止随意破坏教会的财物。然而,在东方,也许是因为自古以来受着“寂静“思想的支配,无论是佛教、耆那教,还是道教,都主张不杀戮一切生灵,人类之间的相互残杀。更是他们所禁止的。

然而,人类历史上,战争不断发生,当今世界,人类即将处于连生灵也不能生存的状况之中。我认为这决非杞人忧天。传说,曾经生存的恐龙也曾伤害过其他一切有生之物,后来以其特有的、有如强烈武器的破坏能力而自取灭亡。如果我们把这种传说套用于今天,那么,人类将通过自己优秀的才智所创造的发达文明,并因这种能力的不断奢侈,从而使自己走向自取灭亡的道路。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思考一下当今如此发达的破坏性武器造成地球上寸土无安的实际原因。

为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理解释尊所说的教义,因为,佛教是最有资格讨论和平问题的宗教。也就是说,其他宗教,或多或少地是与暴力和武力联系在一起而发展起来,不以暴力和武力、通过说服劝导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宗教只有佛教。对不杀生阐明得比佛教更彻底的宗教是耆那教,但它并未发展到印度以外的地方。

知识渊博的民间学学者南方熊楠说,就不杀生而言,耆那教是世界众多宗教中最高级的宗教。从现代意义理解,耆那教是实现以和平为目的的宗教,它所追求的这种理想是肯定的,倘若走入极端,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耆那教的实践者赤足步行,惟恐穿上鞋袜伤害虫类。而且,经常戴着面具,以免虫类飞人口中被交死而犯杀生之罪。还有过午不食的戒律,在家教徒也必须遵守。这并不是根据卫生道理,因为,他们认为午后进食,食物上恐有虫类,一不谨慎,就会吃掉,亦犯杀生之罪。他们还有拿着滤水器到河边打水喝的习惯。这虽然有点卫生道理,但并非以此为根据;他们认为饮不滤之水,恐伤虫类而犯杀生之罪。

这种现象,彻底地说,它会走向不乘任何交通工具的极端,因为车轮会碾死虫类。进而推广言之,不能乘电梯。孟买附近有位有钱的耆那教信徒,他建了一座二十余层的高楼,而最上一层高级房间让给僧侣们(指耆那教的出家者-一编者)住宿,因不能乘电梯,只好上下步行。更不能乘船、乘飞机,因此也不能布教。

佛教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所以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而且,尽管它流传世界各国,但从未使用过刀枪的方法,佛教从未发动过战争。有人也许要说,在日本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法华一揆”事件。但是,这些事件是民众对封建领主镇压的反抗;没有镇压,也就没有反抗。

远古时代的战争是部族与部族之间的相互残杀。其后,有过诸侯与诸侯之间的战争。当今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群体的生活范围,其中,存在着许多国家,每个国家都掌握着权力,生产或购买武器,构成了一个相互残杀的世界。在这种趋势下,对于国家意识,佛教持何种观点,这是我们必须阐明的问题。

原始佛教圣典、巴利语佛典和汉译佛典,都明确记载国王本来是从人民大众中选举出来的。这类观点是站在国家契约说或社会契约说的立场上。因为人类是自私的,有相互战争的倾向,所以,如果任其自然发展,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为了谋求生活安全,所以,从人民大众中推选一名代表,人民将自己的权利交给其代表。在古印度,所谓国王、王族、刹帝利一直就是根据人民大众的协商选举出来的。人类世界形成以后,人们之间经常发生侵略和抢夺,为了防止这些事件的发生,民众汇集一起,通过审议、协商,从大众中选出一名德才兼备的人作主,并且,每人拿出所得利润的六分之一交给此主人,其子孙后来成为国王。在叙事诗集《摩诃婆罗多》中也有同样的传说。但不同的是,为了选出一个国王,必须向诸神祈祷,由神来任命一人做国王。”

国王是由人民选出来的,所以,汉译佛典把被选出的国王叫做“民主”。因此,国王并非特殊人物,是由大家选出来的,必须保护大家的利益。人民选出了国王,国家才开始成立。可以说,这种关于印度的国家观念,多少与哈布斯、罗克、罗素等人的社会契约说相通。

国王是人民雇用的,所以,通俗地说,他是负责人民安全的保卫人员。在《憍致利耶义利论》中有如下记载:当人民被强盗抢夺了财物而未查出时,国王有责任将自己的财物无偿地施给失主,假如被强盗盗走的财物无法收回,应将自己获得的私产偿给或变卖给失主。在耆那教中也有类似的传说。

国王、国家本应以上述事实而存在,可是,现实的国家却不然。古印度,各国热衷于相互战争,民众的和平生活因此而受到侵害。释尊对此甚为哀怜,说当时世人追求富贵,国王要求扩张领土;国王以武力征服大地,占有远至海边的领域,并且,不满足于大海的此方,还要求得到大海的彼方,这就是国王的真相。“这不仅限于释迦牟尼时代,亦可论及当今,若干强国显示的无理强制态度正是如此。

国王所希望的是权力和富贵,并为满足此一欲望而发生战争,给民众带来极大损害。而且,以强大权力恣意镇压人民,使人民饱受苦难。从这点来说,国王与强盗并无区别。

佛典中记载了人类所受的各种灾难,并在这些灾难的末后列举了“国王难”和“盗贼难”。也就是说,国王与强盗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是合法地让民众受苦,后者则是非合法地让民众受害。佛典中对当时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

关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般民众站在被动的立场上,无法以戒律进行说服、劝导。但是,对于国王的教说,佛典中有各种阐述。马鸣、龙树等人以书信的形式,留下了若干篇论述政治的文章,教导国王要怜恤人民,使人民生活安乐,决不能与他国发生战争。

那么,即使不与他国发生战争,倘若战争已经崛起又该怎么办呢?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大乘佛教经典说,如果处于非战不可的状态,首先应该不主动开战,想出击退对方的方法。比如,此方武力强于对方,应虚张声势恐吓对方。这样,如果对方还不后退而要继续战争、那么,应尽量减少伤亡,达到求和的目的。

佛教乃一大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为此,佛典中阐明了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而实现佛教和平理想的则是阿育王。阿育王承袭自祖父以来的强大帝国,并扩张其势力,当他征服了东印度迦林迦国时,死伤者不计其数。阿育王对此产生了忏悔之情,加强了归依佛教的信念,立下了把作为和平宗教的佛教弘扬世界的伟大志愿。

佛法的法,是人间的理法,梵语为达磨。阿育王为弘扬此理法于全世界,向希腊人居住的王国派遣使者,以期传播自己的理想。而且,阿育王时代,佛教始于斯里兰卡、缅甸和中亚一带。

归依佛教后的阿育王,不发动一切战争;人民得到佛法后,生活安乐,国土和平。并且,他还禁止残杀一切动物。公元前三世纪左右,他为帮助疾病、贫穷的人建立了福利设施,这比西方建立的医院设施要早七八百年。西方学者卫生特·斯米斯等明确提出,建于公元五世纪左右的西方福利设施深受阿育王思想的影响。

日本,皈依佛教的圣德太子也做了许多不亚于阿育王的伟大事业。在佛教已经流传的十三纪左右的柬埔寨,迦叶巴鲁曼七世国王在国内建立了一百零一座医院,碑文对此作了记载。

但是,这种传统理想,后人若不继承和发扬,就会消失。柬埔寨在最近的内战中,行为非常残忍。所谓传统,只有后人认识其内在精神才能使其永久保存。
~伊冰~ 发表于 2003-5-18 18: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倡导和平,平等,等
这许多的慈悲的思想所人有都知道的
和平,不是一人之力可完成的
是集多人团结之力的
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
都有著和平的愿望
人人都有权利要求过安定
福乐~沒有战爭恐惧的生活
咖啡 发表于 2003-6-25 16: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妮子,你高举单手是溺水中的挣扎么:)
 楼主| 妮子 发表于 2003-6-26 00: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咖啡在2003-6-25 8:12:39的发言:
妮子,你高举单手是溺水中的挣扎么:)

不是,是在我家房顶跟你打招呼呐!
寂寞瓢虫 发表于 2003-6-26 02: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要小心脚底下啊~
HOHO~
咖啡 发表于 2003-6-27 04: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顽皮了:)爬那么高,摔下来会很痛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4-5-21 05:09 , Processed in 0.0780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