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盘丝洞论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7|回复: 0

也许,“只会英语”没有错?

[复制链接]
夜未央 发表于 2010-11-12 11: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外国人都在学习我们的语言;我们却没有学他们的。 Foreigners learn our language; we don't learn theirs. By EVAN R. GOLDSTEIN 2008年,在总统竞选期间,奥巴马曾被问及美国的外语教育。他着重回应并坦言,大多数美国人只会讲一门语言的事实,非常地“令人尴尬”。 “能讲一门外语将使你在就业市场‘更具有竞争力’,”他说: “我们的学校,应该从小就强调外语教育。”
最近,我打电话给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的英语和语言学教授,丹尼斯·巴郎(Dennis Baron),并把奥巴马的这段话念给他。他笑言,奥巴马先生不可能改变太多大家的固有思维。对于只能说英语的这个事实,美国人依然很顽固,甚至还有些骄傲自得,相比学一门外语而言,他们更关心如何保护英语的学习。
这种态度也反映在课堂上。根据应用语言学中心的调查,从1997年至2008年间,小学阶段,提供外语教育的比例已从31%下降至25%,而中学阶段,这一数字则从75%下降至58%。

          相比过去,从事外语教学的高中的总数,依然大致相同。然而,学生要等到9或10年级才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这显然大大降低了,他们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可能性。
上面图片中的凄惨状况于大学校园而言,已不再陌生,根据2007年现代语言协会的调查,约有8%的学生参加了外语课程的学习。在60年代中期,这个数字可是现在的两倍。如同《高等教育纪事》所说的那样,“现今,高校外语系的日子过得比较艰难。”
这样的情形本不应该发生。 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全国都开始关注到,语言教育原来是如此的贫乏。国家研究理事会的一份报告犀利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国人对外国文化和外语知识的普遍缺乏,将严重威胁到美国安全,并影响我们的全球市场竞争力。” 早在2006年,布什政府就花费1.14亿美元,建立了国家安全语言倡议这一项目,以鼓励高优先级语言的学习,比如阿拉伯语和波斯语。
美国外语教育委员会的主管马蒂·艾伯特(Marty Abbott)说道:“我们曾以为,这又将是一个辉煌的卫星制造年代”,她指的是,从1957年苏联卫星发射开始,刺激到联邦政府投入大量的资源到科学,技术和俄语教育。今天,艾伯特女士的声音明显沮丧:“我们根本没有大的进展。” 罗斯玛丽·G·费尔(Rosemary G. Feal),现代语言协会的执行总监,不无忧虑的提及,有太多的美国人相信“外语教育是多余的”。
也许是这样。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进展,加上英语在全球的强势主导地位—据估计,全世界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用英语沟通—使得一些观察家质疑学习除英语之外语言的必要性。 本·威尔达瓦斯基(Ben Wildavsky)在其著作《脑力大竞赛》中描述,现今全球的知识经济仍然是以英语为主导。他指出,即使是在法国,这样一个国度里,英语都已取得了胜利。巴黎政治研究学院院长,理查德·德斯康宁(Richard Descoings)曾经告诉威尔达瓦斯基先生:“我们不得不承认,英语已不单是一门语言。它涉及到国际化的交流:商业,军事,还有学术科技界。。 。。这个事实已毫无争议。”
这一观点并不局限于欧洲。2008年,芝加哥全球事务理事会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在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和越南,那些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96%-100%都认为,其子女有必要学习英语。。。在线零售业巨头乐天集团,是日本第一个全面使用英语的公司。据华尔街日报在本月初的报道,乐天的员工被要求,到2012年,报告和工作交流都全面使用英语。 而在中国,著名英语教学顾问李阳,共吸引了10,000或更多的学生,来到他球场般的大教室里。他的口号是:“征服英语,强大中国!” 类似这样的故事也在印度存在,它也早已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的英语图书市场。来自印度新德里的拉吉夫甘地当代研究所的研究员,希亚姆·巴布告诉我,“对于印度人,英语早已成为一种强迫症。”今年5月,在印度北方州(Uttar Pradesh state)的一个小村庄里,随着基石的安放,一座供奉英语女神的寺庙开始修建。
部分语言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认为,技术终将打破全世界语言障碍的壁垒。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某天你走在开罗的街头,对着手机说着英语,然后,你说的话全被转成阿拉伯语放出来。 这样的未来可能并不遥远。尼古拉斯·奥斯特勒(Nicholas Ostler),是一部即将出版的,名为《最后的通用语言:英语 (除非巴别塔归来)》的新书的作者,他认为,值得信赖且无处不在的翻译技术“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人工智能教授亚里克·威尔克斯(Yorick Wilks)对此的预测则更为具体,他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明,准确的机器翻译“将在接下来的十年间,充分运用在手机上。” 【译者摘注:“Babel”语出圣经《旧约·创世纪》,原为希纳(Shinar,即苏美尔或巴比伦尼亚地区)一座城市的名称(普遍认为就是巴比伦),是人类先祖生活的地方。当时,人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彼此团结,和平相处。他们决定合作建造一座通天塔(Babel, 或Babel Tower),而且很快就开始了这一浩大的工程。上帝为了惩罚人类的狂妄,用法力使之各操不同的语言,导致人们互相不能理解与合作,只好停止建塔、各奔东西。“Babel”自此成为语言文化障碍的代名词,也是数千年来语言和翻译研究者们孜孜求解的一个难题.】 这样的前景显然引起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警觉,他们搬出了不计其数,且颇具说服力的研究,这些研究指明,双语能促进创造力和认知的发展,以及对文化的认识和敏感度。“作为人类,我们终将通过,兼具创造性,具体性和特定语言文化性的方式来运用语言,”费亚尔女士说道。 “语言的这种快乐,是iPhone应用程序无法取代的。”
当然,人们对于机器翻译的尝试,也不可能停止。 作者Goldstein先生,是《高等教育纪事》的高级编辑                       


VIA

参考:英语气数已尽?

《最后的通用语言:巴别塔重现前的英语》(The Last Lingua Franca: English Until the Return of Babel):尼古拉斯•奥斯特勒(Nicholas Ostler)著,Allen Lane出版,建议零售价:20英镑,313页。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老是沾沾自喜于它一枝独秀的地位,认为英语无法替代——如今它在商业界、科技界以及娱乐界独领风骚。然而,在《最后的通用语言:巴别塔重现前的英语》一书中,作者尼古拉斯•奥斯特勒对盎格鲁中心主义思想(Anglo-centrism)以及常见的目光短浅的狂热爱国主义情绪进行了大胆纠正。

通常说来,持英语地位不稳论观点的人认为其它某种语言——西班牙语和汉语的可能性最大——最终将取而代之。但奥斯特勒的观点是:到2050年前后,世界将不再需要全球性的通用语言。从很大程度来说,这要归功于科技发展,比方说随着机器翻译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语言之间可以实现互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盘丝洞〓

GMT+8, 2025-7-2 11:21 ,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